【前言】孙云晓老师从事儿童教育四十多年,在全国各地做过几千场讲座,发现参加讲座的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妈妈,很多妈妈都会向他抱怨孩子的爸爸根本不关心育儿。本期《沪江专访》孙老师将特别为妈妈们解读父教,希望妈妈们相信天下的父亲也是有爱心的,只是有时还需要妈妈们的努力。

【本期人物】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总编辑。1999年被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1993年发表报告文学《夏令营中的较量》震撼全国,引发热烈持久的教育大讨论,推动了教育改革。 他的一系列教育观点影响重大,如“教育的秘诀是真爱”“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良好习惯是健康人生之基”“德育为何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等。

沪江部落:http://bulo.hujiang.com/u/17138504/

父教母教之不同

孙云晓老师告诉妈妈们,美国父亲角色研究的专家罗斯.派克教授研究发现,人的发展有两个方向:一是亲密性,如慈爱、宽容、合作等等;二是独立性,如勇敢、坚强、责任等等。两性的个性差异是相辅相成的,母亲在培养孩子亲密性方面具有天然优势,父亲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这些在生活的一些细节中都可以体现出来。

比如还在婴儿期,孩子就能感受到爸爸和妈妈抱他的方式是不同的。一般妈妈都会抱得很紧,孩子感到很安全、很温暖,但父亲一般抱得比较松,举过头顶,放在肩膀上,给孩子的空间很大。结果,孩子一旦感觉到父亲在抱他,就会变得很活跃,胆子很大,很想往上窜,因为可以站得更好,视野更宽阔,世界很丰富,很安全。

在带着孩子玩游戏时,父亲和母亲的选择也不一样。父亲往往跟孩子玩的游戏是肢体性的运动,如打球、跑步、爬山,活动的幅度和力度都比较大,而母亲往往喜欢带着孩子玩过家家、讲故事这类偏于安静的运动,运动比较少,甚至有的因为担心危险干脆不让孩子去做。

此外,父亲对孩子的智力也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父亲的知识面较广、见识多,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潜移默化会传授孩子很多知识。同时,父亲人际交往较为宽泛,如果经常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会性的活动,让孩子感受多种社会信息,这有利于孩子形成一些新的观念,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自信心等。

这两种教育的不同理念与风格对孩子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研究表明,父亲和母亲在关注孩子成才的时候,目光注视的重点也不大一样。母亲大多关注孩子在情感上、生活上的需要,而父亲通常更理性一些,他更多从大方向上引导孩子,而在具体的问题上,父亲大多只给孩子画一个大框,为孩子留下一个较大的自由空间。从本质上来说,父亲是帮助剪断母亲和孩子之间过度依赖“脐带”的人。父教的重要使命就是让孩子从对母亲的依赖关系中分离而独立出来。因此最好的教育一定是父母亲合力的教育。

父亲角色需时间

和母亲迅速进入育儿角色不同,父亲进入育儿角色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孙云晓坦言三十年前自己做父亲的时候,抱着女儿柔弱的身体,自然而然就升起要做好父亲的愿望,然而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其实做父亲是需要学习的,并不是想做好就一定能做好的。父亲能不能成为好父亲,母亲的作用往往非常关键。

即便是对于很多失败的父亲,孙云晓也相信他们并不是没有爱心,只是没有具备一定的能力。比如一些男性往往是在还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就当上父亲的,不能勇敢地面对,以致于给孩子造成心灵上的伤害,但是只要日后他们心有悔意,愿意弥补,还是能当好父亲的。以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为例,被自己的亲生父亲遗弃的他第一次当父亲的时候,也选择了“遗弃”自己的亲生女儿,后来命运给了他弥补的机会,在第二次成为父亲之后,他的父性开始觉醒,尽力的付出使乔布斯在儿子和另外两个女儿身上体验到了做父亲的幸福。

孙云晓承认在婴幼儿时期,孩子总体上是属于妈妈的,妈妈在孩子的健康成才中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集生、养、育为一体,可谓占尽先天的优势。但是并不等于孩子的吃喝拉撒,爸爸就没法帮上忙,其实爸爸完全有能力介入到孩子的生活中来。何况现有的研究已经表明:父亲喂养孩子的能力和母亲差不多。喂养工作主要就是一个熟练工作,一回生两回熟,随着练习的增多,爸爸会越来越熟练的。

至于有些爸爸往往自信心不足,认为自己不会喂孩子,或者觉得给孩子换尿布会危及自己的男子汉形象,孙云晓很不以为然。他以大家熟悉的网球天王费德勒经常给孩子换尿布为例,告诉大家:“这位名人爸爸不但是换尿布的技术已经练得炉火纯青,还经常给孩子喂奶,并承认自己是乐在其中”。当然,这个时候,妈妈们也需要及时帮助爸爸实现这样的介入,多对爸爸进行一些赞美和肯定,而不是嫌爸爸们笨手笨脚,结果把爸爸排斥在育儿大军之外。

孩子在五岁左右的时候,有一个心理上从崇拜母亲到崇拜父亲的转变,孙云晓老师认为如果这个时候母亲鼓励孩子和父亲多交流,那么这个转变就能顺利地实现,如果妈妈看着自己的丈夫不满意,觉得丈夫窝囊,而孩子从小又是趋向于讨好母亲心理的,一旦妈妈说谁不好,谁不重要,孩子就会屈从。因此这个时候妈妈一方面要鼓励丈夫参与进来,同时也得在孩子面前树立丈夫的形象。

父教影响更深远

孙云晓认为对于一般家庭来说,父亲更容易培养孩子的规则,并笑称自己同龄人小时候都有这样的体会:一听到父亲在家,感觉就像是警察在家一般。孩子是在向大人说“不”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并遵守规则的。现在的一些家庭中,爸爸往往对孩子完全放养,妈妈抱怨自己不得不轮番扮演慈母和严母的角色。对此,孙老师认为不必过分担心,不管是严父慈母,还是严母慈父都不是问题,对孩子的教育一定是宽严结合的。

很多父亲往往以忙碌为借口,结果与孩子日趋疏远甚至陌生,孙云晓提醒道:“父母一定要在孩子出生时尽到自己的责任,否则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难建立足够的安全感,甚至会给日后的生活带来终生的阴影。孩子都是研究大人的专家,他最明白父亲心里是否有他,关心不关心自己。只要有心,再忙碌的父亲都能成为好父亲。”

孙云晓认为爸爸和妈妈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分阶段的:孩子六岁前,妈妈的教育影响力往往是最大的,六到十二岁爸爸妈妈影响各半,孩子上中学后,父亲影响力也在上升。青春期孩子往往比较叛逆,一方面渴望打破各种规矩的束缚,一方面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也在积极探索之中。这个时候,父亲由于承担事业的风险更大一些,经验也更丰富些,在育儿问题上可以发挥很多重要作用。

说到父亲对孩子的深远影响,孙云晓告诉大家,即便是像“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香港首富李嘉诚这样的家庭,他们的孩子在异国他乡遇到困难、被欺负、甚至被打得遍体鳞伤,也是靠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难道是这些爸爸没有钱给孩子请保镖吗?“多年父子成兄弟”,孙云晓认为最终孩子就是靠自己不断挑战自我、体验社会,才深刻理解父亲当年打拼的不易,最终父子情深、水乳交融。

长大的标志就是独立,无论是什么家庭,培养孩子自主、自立、自强,靠着自己的翅膀飞起来,靠自己的能力去生存。一些母亲往往会有一个致命的错觉,总意识不到孩子已经长大,习惯于被孩子依赖,这一点上父亲往往更有远见和共识。因此,孙老师也送沪友父母们几句话:“孩子是在体验中成才的,我们不能代替孩子的成才,就如同不能代替他们的体验一般,酸甜苦辣都是营养,生活不是蜜罐,孩子只有充分体会到这种酸甜苦辣,才会真正成才。

语音互动更人性

第一次使用CCtalk软件,用语音方式和父母们交流,让孙云晓感到非常新鲜,觉得这种方式比文字输入更直接、更亲切、更充分,更是没想到自己第一次尝试就很成功。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下,孙云晓也自然而然的说起自己个人做父亲的感受,一下子拉近了和沪友父母们的距离。

孙云晓说自己和妻子非常尊重女儿,也愿意放手,女儿从小学到高中都没有上过重点学校,这在很多父母看来简直是不可置信。说到女儿的小升初,孙云晓老师非常庆幸没有随便逐流,而是支持女儿选择了一所日语特色学校。女儿从复旦大学毕业后,成为《中国新闻周刊》的记者,由于懂日语,被委派到日本工作,在日本发生特大地震、海啸和核辐射的巨大灾难面前,女儿一直坚守在最前线,发出一系列独家报道,因此荣获中国新闻社社长特别奖。不过,说起育儿中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培养出孩子爱运动的习惯。孙云晓坦言道:“做父亲也是一个遗憾的过程,总是有缺陷,总的来说女儿比我优秀,很有事业追求”。

到了互动提问环节,家长们是积极上麦或文字提问,孙云晓觉得这种互动方式非常好,,一方面可以更详细的了解沪友问题的来龙去脉,一方面自己的回答也更具体、更有针对性,以后尽量争取多用这种方式来和大家交流。整个访谈结束后,孙老师还意犹未尽,继续到微博上留言:“第一次语音交流感觉很美妙,更直接更自由更人性化。争取把语音版放在微博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