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宁娜》一部来自俄国经典小说的改编电影,导演成功的完成了从小说文本到影视文本的转型。

从本部作品中可以看出,主人公的命运是无法改变和复制的。她所在的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造就了她对生命的释放。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完全由作者列夫托尔斯泰决定,而人物的造型和性格是通过事件由读者进行完型,其实这就是格式塔心理学中的经典理论。小说文本中的故事以双线进行,一为安娜,一为列文。托氏以二人为轴,描写出不同的婚姻和家庭生活,更进一步则写出当时俄国政治,宗教,农事景像。整个故事的结构清晰完整,按照叙事学的发展和研究,可以看出它也受到了结构主义的影响。影片中故事结构就是按照安娜追求爱情的线索展开,与此同时,也展开了列文对于爱情的追寻和努力。

影片中展现出来的并列叙事结构给电影本身带来了突破,而在每一个单独故事展开的时候,影片中采用了不同形式对人物的塑造和环境的描写。光影的处理和优化是对影片整体塑造的升华,当安娜的来到哥哥家参加一个舞会的时候,其实这个时候就是她和士兵的第二次见面。也许是机缘巧合,也许是人意所为,他们成了舞伴,在众多舞男舞女的舞姿中他们两个似乎成了所有人中的焦点。此时的灯光效果和舞台设计看得出来是为他们服务的,优美的华尔兹乐章,显然成了他们相互爱慕的一个铺垫,当他们的舞姿展现出来的时候,周围所有人的时间都停止了,仿佛世界里就剩下了安娜和她的情人。

此时的安娜身着一身黑色的晚礼服,显得格外迷人,随着音乐节奏的加速,他们似乎就要燃烧了。爱情对于他们来说是多么的美好和使人向往,然而影片叙事就是从这一点展开了,安娜为情所控的冲动和士兵带给他的心跳,都让他无法自拔。舞厅里的灯光洒在安娜的脸上,似乎她就是一个折折不扣的女神。华丽与富贵并存一身的她对于物质上的追求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虽然生活在一个不错的高官家庭中,并有一个儿子为他做伴,可是丈夫好胜,爱面子的性格让她对家庭失去了信心。影片主要通过细节和人物面部的表情特写来凸显故事情节的发展对整个叙事的作用。

安娜·卡列尼娜 中文版预告片:

影片中安娜三次参加舞会,每一次都是盛装出席,每一次都是不一样的礼服和风格。第二次出席的安娜被一身纯白的礼服包裹着,显示出她的脱俗与高雅,也许是心中的茫然,她不知道自己的下一步该何去何存,她瘫坐在地上,一束顶光照射她的头上,似乎预示着她要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与心理负担。乔·怀特导演将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事件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和表现,利用光影产生的特殊效果完成非语言材料构成的叙事,这种表现手法与影片其他部分的语言载体叙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娜的第三次跳舞也是同样的华丽富贵,血红色的长裙似乎为她后来的命运已经显现出某种暗示或者说隐喻。

如果在小说文本中读者肯定体会不到这种画面感,从一种文本转换成另一种文本不仅是需要语言作为载体更需要一些影视语言中特有的表现手法和镜头处理。在赛马场的那一刻,安娜焦急、担心、紧张她的整个心都在士兵的身上。望远镜看到景象使她不安,此时的特写镜头表现出了她激动的情绪和不安的心,而她的丈夫在他身后看到她折断扇子的那一幕,心中也充满了不满与无奈。不满是因为自己的妻子和别人有染,无奈是因为他身为一个高官,家丑怎么可以在这种场合被别人知道?整个故事的发展从头至尾都是那么的顺畅。影片中的光影镜头,特写镜头为影片的精彩增添不少生气与活力。安娜一个无法选择的悲剧,她在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选择了他们相遇的火车站,她想回到过去可是那是不可能的,只能活在回忆中爱着并痛着。她离开了这个无奈的世界,此时又是一道白光滑过她的脸颊,清晰的脸颊上面一行鲜血的印迹,这是故事的结局也是安娜的结局。这一束光是让观众更加清晰的认识安娜,她就是这样一个勇敢追求爱情的人,但是最后却没有如她所愿,她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他失去了那个士兵仿佛就像鱼儿失去了水......世界对于她来说已经毫无意义了。她选择用结束生命来完成自己对爱情的解读。

悲惨的命运是她自己无法改变的,路是她自己选择的,后果也要自己承担,就像小说的开场白中所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Happy families are all alike; every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n its own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