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文发表于2012年第9期的《家教-课堂内外》。

一位妈妈给我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并且咨询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我儿子火火1岁半,前两天在小区里玩,一个2岁左右的男孩和一个4岁多的女孩在玩跷跷板。火火眼巴巴地看着很羡慕。过了一会,2岁的小男孩说不玩了,吵着走。他妈妈把他抱起来,我便把火火放了进去。这时,那个小男孩突然反悔了,大哭着吵着还要坐。我心想咱们是后来的,就让呗。可我还没来得及把火火抱出来,那个小男孩就开始踢火火。我带火火转战滑梯,儿子倒是没哭。

可没过一会,小男孩也来到滑梯上,在火火旁边站了一阵,突然又开始踢火火,他妈妈立刻跑过来把他抱走,说“你这个孩子怎么总是这样?……”小男孩大哭,然后被妈妈带着离开了游乐场。火火楞住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他,只能说,“是哥哥不对。”参见《孩子未来成功基础是人际交往》。

婴幼儿在一起玩的时候发生冲突,是很平常的事情,既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经历,也是一种学习方式。理论上,只要不涉及孩子的安全问题,家长都可以在旁边旁观,和随时提供必要的保护。但孩子之间的争执不管谁对谁错,无论任何情况,打人都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家长要让孩子明白,打人也许是你能想到的一种方式,但绝对不是好方式。参见《点评:纠正孩子12个坏习惯》。

在上面所说的场景中,大家可以看到,两位母亲都知道打人是不对的,也不希望发生这样的事情。可为什么那个小男孩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攻击性行为?说到底还是和孩子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有关。家长有义务通过孩子之间的冲突,让打人的孩子知道这样做不对,并从中学会正常、积极的沟通方式;而被打的孩子也要学会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和保护自己。参见《6角度37条谈孩子发脾气原因》。

下面,让我们从孩子心理的角度来看看上面“战争”中的敌我双方,当时都是什么心态:

场景一:跷跷板处,下面对话均为画外音。

小男孩:“跷跷板也没啥意思,我不想玩了。”

火火:“总算我可以玩了。”

小男孩:“咦!这个位置还有人抢?不行,我要抢回来!最好的办法是大哭,不仅妈妈会心疼我,而且其他人也知道我受了委屈,还很厉害,最好不要惹我,乖乖的把位置让给我。”

火火妈:“这个男孩怎么改主意了?算了,让他吧。”

小男孩妈:“这个家长还不错,主动让开我孩子就不会闹了”

小男孩:“你赶快离开!我想要你就得让给我,再不走我就踢你!每次这样都很管用。”

小男孩妈:“这孩子脾气太大了!不过既然对方没说什么,我就当没看见好了。”

火火妈:“这个男孩真是不讲理!看他的样子还挺蛮横,算了,惹不起躲得起。”

火火:“这是怎么回事?我已经得到的位置又被抢回去了,对方还踢我,妈妈竟然没说话?好在踢的不痛,跟妈妈走吧。”
  

场景二:滑梯处,下面对话均为画外音。

小男孩:“和大姐姐玩跷跷板挺没劲的,她也不想和我玩,那个小弟弟怎么也不理我?他去玩滑梯了,不成,我也得过去看看。”

火火:“咦,那个小哥哥也来了。”

小男孩:“我都站了快一分钟了,你怎么还不理我,踢你几脚你就知道了!”

火火:“这个小哥哥怎么又来踢我?我怕摔下去。”

火火妈:“这个男孩太霸道了!可别吓坏了我儿子。”

小男孩妈:“这臭孩子又要给我惹祸,赶紧抱走!”

小男孩:“我还没玩够呢,我不想走。你们不听我的,我就是要闹!”

小男孩妈:“真给我丢脸,趁着对方妈妈没发火,赶紧走吧。”

火火妈:“这家人怎么这样?连一个道歉都没有?算了,只要我儿子没事就行。”

火火:“这个小哥哥为什么老是踢我?我觉得他欺负人不对,可他怎么也不道歉?妈妈怎么也不管?算了,我还是先玩吧。”

通过上面的心理推测,大家能看出什么问题来?简单地说,这个2岁的小男孩,渴望年龄相仿的朋友,但完全缺乏社交技巧。同时,他又是个自我中心感很强,喜欢用哭闹和打人来控制他人的孩子。所以,他既会用踢人来让火火服从他,同时又关注着火火的动态,想要接近火火。参见《孩子未来必备之组织协调能力》。

如果自己的孩子在与小伙伴玩耍中,欺负了别的孩子,就像上面那个男孩的妈妈,虽然嘴上好像在批评孩子,可却没有任何实质的管教和引导。同时,孩子犯了错,家长也没有任何歉意的表示,更是给孩子做出反面的示范,因此孩子永远学不会为自己的行为“买单”。现在孩子小,会很感激你保护了他,但将来也会非常怨恨,你为什么不从小管教他的坏脾气和坏行为。参见《教养坏习惯:明贬暗褒护犊子》。

面对采取极端方式来获得关注的孩子,不管是面对家长还是小伙伴,父母不要认为是孩子调皮,而是要认同、接纳孩子的情绪。所以,父母要多关注孩子一点,看看孩子到底有什么样的需要,不要不理睬孩子的信号,等孩子采取故意犯错的方式,来提醒父母他有“需要”了。比如,这个小男孩在踢人前,也是有所表示的,只是没有家长“读”懂而已。参见《案例分析:如何面对带孩子来告状的家长?》。

火火的妈妈很有涵养,在事件中表现得很平和,并没有对那个小男孩和他的妈妈做出过多的消极评价,这样做会减少火火的受挫感和委屈。不过,面对强势的人欺负自己,一味的谦让反而会模糊孩子的是非观。火火妈虽然内心知道是非曲直,但既没有当着孩子说出来,也没有当场要求对方为此道歉,这对于1岁半的火火来说,相当于“受了欺负也指望不上妈妈的保护”,而且妈妈轻描淡写的一句“哥哥不对”,也会混淆火火对处理矛盾和错误行为的认知。参见《案例分析:当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

面对孩子的纠纷,家长可以暂时不管,但如果孩子的安全受到了威胁,就不能不出手了。这对于打人和被打的孩子家长来说,原则都是一样的。但是,出现了故意打人,打人孩子的家长,要先制止孩子的攻击行为,然后再处理孩子的情绪,继而要求孩子向对方道歉。而被打孩子的家长,也要在保护孩子的基础上,清楚、坚定的帮助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参见《教养坏习惯:替孩子道歉》。

对喜欢打人的孩子,在事后家长要找机会告诉孩子,如何与小朋友相处,以及如何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如果家长面对孩子的冲突而无所作为的话,就等于是在一次次的浪费教育孩子的机会。当然,事后立界线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可以约定,如果再打人,立即就失去玩耍的机会而必须回家。而执行中,就算孩子哭闹也要温和而坚持地执行规定。参见《孩子发脾气的通用处理技巧》。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自己婴儿阶段的孩子被其他孩子打,不要对孩子说对方很坏,而是要强调他们不会表达。在教孩子应对上,如果对方动手,要先大声说“不行”、“不要”,以吸引家长的关注和获得保护,必要时可以立即靠近自己的父母。若对方不停手和家长未赶到时,为了保护自己,在警告后是可以还手的,但不能使用树棍、石头等“凶器”。(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著有育儿书籍《生活场景中的教子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