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外出在街边遇到一个幼儿用品商家在做促销。商家场面搞的比较热闹,准备了众多的小礼品,只要参加活动的每个家庭都能领一份。可是,发礼物最后演变成哄抢礼物,不少家庭离开时大多带走了两份以上的礼物,只剩下目瞪口呆的小销售!

看着众多的衣着光鲜的父母,为了多拿一份不超过10元的商家活动小礼物,竟然带着孩子放弃自己高贵的“面子”,我真是百味杂陈!什么叫“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这就是典型的生活案例,难道家长会为了区区蝇头小利,就当着孩子做自己平时不允许孩子做的事情,虽然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而已。儿童教育,父母是无所不在的影响着。参见《别让物欲玷污孩子自然天性》。

如今的社会,有时确实令人沮丧,各种挖墙脚、贪便宜不断,某些没有机会的,等有了对应“权利”,做的比前任更狠!如果加上目前许多人社会安全感不足,已往往从“有便宜还不占?”,延伸到“白占还不占是傻瓜”。所以,在扭曲的心灵引导下,经常可以看到成人不排队加塞、抢礼品、摘别人种的花、停车丝毫不考虑他人、拿单位的东西回家等。参见《案例分析:家长被诱惑是教育的最大敌人》。

我从来都不否认,人是一种非常自私的动物。但是,社会已经发展到今天,每个人都是和其他人相互依存的关系,故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除了法律所规定的以外,还有一套对应的社会约定。比如,你想获得别人拥有的东西,要么征求对方同意,要么进行交换。否则,就是侵害他人利益,大家为了维持相对公平,你会遭到其他人的一致反对。参见《教养坏习惯:成人玩笑逗孩子》。

在这里,我井中月也先承认,我也不是完人,有些小恶也会去做的。所以,家长要知道的是,教育孩子绝不是让他们成为一个大公无私的人,而是培养孩子在爱心的基础上,知道怎么兼顾其他人利益的情况下,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比如,我看见有散发礼品的,一样也兴高采烈地去排队领一个,可若是要抢才可以获得,那就宁肯在旁边袖手看热闹了。参见《点评:放下八件事就离成功不远》。

许多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特别是道德教育上,在做法上可以说是基本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比如不允许孩子偷东西、抢别人东西等。要说孩子经过这样的训练和培养,应该具备良好素质。可在实际生活中,有不少家长发现自己说的话,对孩子来说就像“耳旁风”一样,孩子该做好的很难做好,而不该做的事情却都不少做,这又是为什么?参见《案例分析:孔融让梨与孩子的道德两难》。

为了保证自己利益,人们在人际交往中,最好的做法是希望别人对待自己,就像你对待别人一样,这也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换到儿童教育中,就是要求父母对自己孩子的行为和道德要求,必须自己先做到,如果连自己都做不到,那就别要求孩子也做到。当然,孩子在压力或武力威胁之下,会隐藏其真实想法而变得像“岳不群”一样。参见《帮助别人是很美好的事情!》。

其实,许多“占便宜”的人,都知道这样做不好。如果这些家长自己偷偷摸摸做了,倒也罢了,可当着孩子这样,难道是期望孩子也这样做?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圣诞Party,其中有一个小活动是打彩蛋,彩蛋被打破后会有许多糖果掉下了。本来这是孩子们捡糖果的游戏,可最后演变成一群家长在撅着屁股抢糖果!可想而知,孩子学会抢东西也很正常。

再比如,父母自己经常把单位的纸张、文具带回家给孩子使用,可却又不允许孩子拿别人的东西,这就是家长按照双重标准来行事,对人和对己不是一个标准,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所以,哪天孩子把幼儿园或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带回家,父母不是训斥就是打骂,那孩子怎么可能平衡?他们又怎么能知道这样的事情是非常错误的?参见《好父母就别怕孩子让你丢人》。

在教育孩子上,家长不能说和做不一,要避免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界线混乱。孩子是很单纯的,缺乏逻辑思维,虽然早晚有一天,他们也会变得和我们一样,但在孩子真正明白什么是错和什么是对之前,最好别搅乱他们的判断标准。父母为人处世要有一个底线,尽管这个底线人与人有差异,但大家要尽可能做阳光的事情,或至少不在孩子面前做不恰当的事情。参见《孩子成长要有适当的罪恶感》。

 “勿以恶小而为之”是一个善良的人所追求的,是每个人心中的一条界线,这个世界上能做到的人很少。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一次越线行为都没有,甚至不排除大家为了获得故意犯错后的刺激和快感。所以,家长在某些可以占便宜的事情上,真心能控制自己而不屑为之,或做不到装矜持也好,或别当着孩子的面,都对教育孩子有莫大的帮助。参见《故意犯错既是挑战也是享受》。

要知道,婴幼儿的学习,主要是靠对身边成人的模仿。孩子就像家长的复印件一样,你怎么做孩子就怎么学,这也是为什么当发现孩子出现问题时,先要找“原件”的问题,而不是上来就修改复印件。所以,年轻的父母在生活中,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行为,千万别把人类的一些陋习传、教给孩子,等养成习惯,想纠正是需要很多时间、金钱和精力的。参见《案例分析:教育孩子别教人性的劣根》。(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和育儿书籍《生活场景中的教子智慧》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