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着竞争激烈的全国统考制度,通过考试帮助国内顶尖大学遴选最聪明的学生,举国上下都对考试重视和焦虑,中国的顶尖学府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对考生的要求极高。而对于考生们而言,这项考试竞争之惨烈,准备过程之艰苦,筹码之沉重都让人终生难忘。那些考入顶尖大学的考试,从此踏上职业之路、社会地位和收入、甚至整个人生的快车道。然而,对于剩下的99%——几千万大学生而言,他们所就读的学校只是以低成本大批量地制造着毕业生而已。学生们抱怨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枯燥乏味。用人单位也是叫苦连天,称许多毕业生无法完全胜任自己的工作。为了踏入顶尖大学,中国有无数高中生为备考加入各种培训机构进行专门的考前强化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各项主要考试科目。

尽管美国本科申请标准化考试SAT跟中国高考相比,简直犹如儿戏,但是目前从全世界来看,美国的大学体制仍是远远领先。中国想要在这一领域力拼一争,已经将改革本国大学列为重中之重的首要任务。

中国到底还有多长的路要走?在Expenditure(开支,即政府和家庭用于教育方面的投入水平);enrollment(人数,即在校就读的学生人数);engineers(工程设计人才,即进入就业大军的合格工程设计人才数量);elite institution(精英学府,即在全球高等教育院校中名列前茅的学校数量)这六个方面的综合评分中,美国和英国分列第一和第二位,主要因其教育开支较高,且在全球排名靠前的大学以及工程类院校数量多。中国排名第三,印度是第五,主要是因在校就读人数多。

美国独占鳌头的原因很明显:其一,美国用在教育上的花费最高,每年的教育开支达9,800亿美元,是中国的两倍,印度的五倍。美国还是生产工程设计人才密度最大的国家,每一百万名居民中就有981个工程专业毕业生,而中国是553个。美国大学在给学生提供就业准备方面,也是做得最好的。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预计,美国81%的工程专业毕业生可以立刻胜任工作,中国的这个比例是10%。中国学生能够照猫画虎地解决一个问题,但在独创性上则失手无措。

中国借鉴美国常青藤盟校模式,于2009年建立的九校联盟。其目的在于通过九大资金雄厚之院校的合作,吸引最好的学生和教师。这些院校每家都从政府得到极为丰厚的资金,他们还在吸引海归博士回来领导这场复兴运动,回迁红利高达15万美元。另外中国政府还选择了一百家第二梯队大学,投入了总计28亿美元的资金。

不过还是有很多声音批评说,中国高考国际强调记忆力,依靠记忆和反应就能觉得考生的未来,这未免过于武断。每年参加高考的考生超过1,000万人,高考将决定他们的排名,能够进入的大学。高考状元们宛如众星捧月。无法进入中国顶尖大学的考生则将承受巨大的压力。

所有一切的努力,中国用于高等教育的资源也远远不及哈佛大学(Harvard)一所学校就能筹集到的资金水平。不过有观点认为,在中国,就成功的基础而言,重要的不只是资金,还有态度。在北京大学,能在图书馆占到位子的学生运气非常好。哪怕是凌晨三点,你在那里都找不到空位,可见这一代学子上进的决心:“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