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新学年伊始,香港各高校也纷纷迎来了首批四年制的大一新生。香港自2009年9月开始推行“334新学制”,即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新学制取代了原有的英式学制,并真正做到学制与内地接轨,更有利于内地学生赴港升读大学。本期沪江专访,有请来自香港科技大学、曾赴美交流的内地留学生杨骥,向我们介绍他的学习、生活历程!

【本期人物】

杨骥,2009年毕业于山东省实验中学后,考入香港科技大学攻读物理学学士以及计算机科学学士,成绩优异,有两次在校担任研究助理的经历,参与过“乐活西贡”社区服务计划,并曾作交换学生赴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交流,现在香港汇丰银行实习工作。

最初留学香港,努力学习适应

2009年高考过后,成绩优异的杨骥凭借远超山东省一本线的高考成绩,辅以面试环节出色的表现,考入香港科技大学物理学院攻读物理学学士和计算机科学学士,开始了他的香港留学生活。

初到香港,杨骥与香港室友的做事习惯迥异,也没有共同语言,他感到很不适应,远没有很多人所想的 “内地学生到香港享受生活”那么简单。

香港人是以粤语作为母语的,所以粤语至今仍是香港应用最广泛的语言,杨骥平时外出讲普通话,言谈间明显感觉出听话人的疏离与陌生。尽管大部分港人很友善,会先听听你说的是普通话,粤语还是英语,再确定怎样回答。但为了能够更好的体会香港文化,真正融入香港,他还是决定自学粤语。

来到香港最初的两个月过去后,身处他乡的杨骥,已经通过自己积极的努力,从各种短暂的不适应逐渐转换到适应,正在逐步减少文化差异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基本适应了香港的学习、生活环境。

“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与众不同的风景。香港不愧为亚洲的金融和经济中心,拥有繁荣的经济,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优质的服务业。我享受着快节奏的生活,这种步伐让生活变得充实”杨骥说。

香港重视教育,课程安排自由灵活

由内地赴香港留学的学生每年在港的平均花费大约为11—13万人民币,与较高花费相对应的是较之内地更为优越的环境、充足的教育以及学习资源。同时由于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奖学金的数额及门类颇多,杨骥本学年独立申请到的奖学金就有约4万港币。

谈到在港留学的感受,令杨骥感触最深的是香港教育所展现出的极大的自由度。与内地相比,他认为香港的教育更富多元性,学生们的学习天地更为宽广,有利于充分培养个性和施展特长。在他所就读的香港科技大学,学校提供许多可供选择的专业课程,鼓励学生们根据个人兴趣有选择地修读,充分给予学生们自主选择的权利。
 
在香港,学校教育强调的是 “通识教育”和“全人发展”,大学中普遍采用的是学分制,每个专业均有大量学分来自选修课,这就意味着除本专业外,学生们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选修其它跨学院课程,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香港的期末考核形式与内地有着不小的差异,许多科目不只有书面考试,还有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团体课题等,要求学生们自己亲手去设计、探索,针对团队课题考核时每个成员不同的表现与贡献,教授也会给予不同分数。杨骥对大学时期一次生物类的调研考试记忆犹新:和团队伙伴们去郊外的湿地进行实地考察,大家分工合作,辨识各种类别的动植物,取样分析出所处环境的水文气候,写出见解独特的调研报告……他所感受到的香港教学模式,更多的是寓教于乐,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大家的习惯从“接受知识”变为“探索知识”。
 
大学课余生活丰富,研究拓展锻炼实力

在香港的课余时间,杨骥还积极参加科大与其他大学中内地学生组织的各种联谊、志愿活动,他不仅多次参加爬山、踏青等拓展实践,还帮助过香港贫困家庭的儿童辅导功课,因此结识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好朋友。

香港各大学均开设有专门的研究课程及暑期研究课题,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机会给学生,要得出有意义且合乎逻辑的结论不是一件易事。在香港科技大学,杨骥曾两次担任研究助理,参与专业的课题研究,期间遇到的大多数难题都没有可供参考的知识,更难以得出完全正确的答案。在他看来,除了强烈的探知欲望、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也是真正的科学研究者所必须具备的。
 
丰富的课余生活、研究课题实践,不仅使得杨骥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加深了他对真正科学研究的了解,令他在学术以及生活中都收益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