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中学高三语文老师李新最近接连接到家长的“求救”电话,希望他能在高考前夕给他们的孩子面授机宜。李老师的感觉是,考生情绪相对稳定,而家长们却明显焦虑,这对考生应考心理的调整,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

不盲目迷信名师和秘籍

在一些社会办的考前补习班里,坐在教室听课的有不少是考生家长,他们认真做着笔记,好回去向孩子传达,为的是给孩子争取尽量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各类高考公益讲座现场,家长人数更是远远多过考生。李新接到的电话也大多是家长打来的,很少有考生直接求助。这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诸如现代文部分怎样,文言文部分怎样,作文怎样,他们会直截了当地问老师有什么办法使孩子在短期内提高成绩。更有一些家长通过各种关系寻找名师,期盼“灵丹妙药”。

 

李新认为,家长的这些做法并不可取。学习的内容、老师的指导,通过家长向孩子转述,毕竟隔了一层。即便能够拷贝不走样,老师的话也不是救命金针,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成绩明显提高,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李老师的建议是,家长不要过分迷信名师,“其实最了解你孩子情况的,是他自己的老师,学生可以请老师帮助自己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寻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加以补救,这才是最好的机宜。”

多做对孩子高考有利的事

在为孩子处处考虑的同时,一些家长却没有注意到自己的焦虑情绪已经无形中转移给了孩子。上海市七宝中学心理教师杨敏毅说,现在往往是家长的心理压力比考生大,焦虑程度也比考生更严重。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通过暗示、模仿等心理机制影响孩子考前复习和考场发挥。所以,在高考临近的关键时刻,杨敏毅希望家长多做一些对孩子高考有利的、有效的事,千万别做多余的、无为的事。

那么,家长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成功助考呢?杨敏毅提出三条建议供家长们参考,即“三适度”、“三尊重”、“三陪同”。

“三适度”是:适度的关注而不是过度的监控;适度的提醒而不是过度的操办;适度的饮食而不是过度的营养。

“三尊重”是:尊重孩子的生理规律,防止主观干涉;尊重孩子的应考习惯,防止强行指导;尊重孩子的性格特点,防止偏激教诲。

“三陪同”是:陪同孩子用餐但不陪同睡眠;陪同孩子运动但不陪同复习;陪同孩子聊天但不陪同赶考。

杨敏毅再三强调,家长要理解孩子,相信孩子,此时最有效的助考方法是,营造一个安静温馨的环境,给孩子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