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浙江省2007年高考语文命题组 

2007年浙江语文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命题策略——稳中求变

高考语文试卷,首先是要“稳”,即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同时还要“变”,即适度创新。浙江卷严格以《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为命题依据,做到平稳延续;同时,在整卷结构、各大块分值不变的前提下,力图有所创新。

为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名句名篇的默写今年改为选择题,所用的八个名句,全部来自要求背诵的课文,在考点的设置上,重视考查学生是否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如“但孤烟衰草凝绿”中“孤烟”不符合语境,当为“寒烟”,只要学生理解诗句,就不难作出判断。

文学常识的考查由选择题改为改错题,语料来自虚拟的学生习作,贴近学生实际;在题目的设置上,除了重要作家、作品、年代、国别这些要素不超过考试大纲范围外,还适度延伸到有关内容,表达了不赞成脱离内容的情况下去死记硬背文学常识的看法。

文言文阅读考查,将历来的三句翻译改为两句,增加了文言断句能力的考查,语料选自《颜氏家训•勉学》。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基本功,能有效检测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对提升学生阅读能力至关重要。

现代文阅读取消了最后一道多项选择题,改为主观题,一方面让Ⅰ卷选择题、Ⅱ卷主观题的测试分工更加明确,另一方面传递了“读写能力的考查将得到进一步加强”的信息。

二、命题立意——能力为先

自主命题多年来,浙江卷一直坚持“注重基础考查而以能力立意为主”的原则。

字音、字形不能单凭机械记忆,我们今年仍延续去年的命题形式,把字音、字形放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考查,重视考查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即校勘能力;词语运用的考查,选择的大多是学生平时常用,但容易混淆、用错的词语;病句的语料则大多来自学生平时的错误。这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作出分析解释”的要求,对中学语文教学应有较好的导向作用。

第六大题语言运用与表达历来是整卷的“创新点”,浙江卷力求在形式内容上有所突破。如22题考查学生仿写能力,一改过去仿写要求形式与内容均与原句相似,而要求句式相似,内容相反;23题虚拟了一份稿件处理单,让学生拟写终审意见;24题改编自教材中“庄周梦蝶”故事,要求学生写出寓意。但万变不离其“宗”,追求新意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22题要求针对反方观点“美不是客观存在的”仿写反驳句,24题寓言以及寓意引导学生辩正思考,从而加强了思辨能力的考查,力图改变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只重视语言形式,忽视思维能力培养的倾向。22题仿写题还考查学生语言的连贯、修辞能力,体现了语用题综合考查学生能力的发展趋势。

“辨体”是古典文学鉴赏的重要前提。今年的古诗文鉴赏提供的语料分别为唐诗、宋词、元曲各一首,这对开阔考生眼界,体会三类作品在体式和表达风格上的差异无疑是有裨益的。鉴赏评价是语文能力较高的层级,虽然对诗歌作品理解有较高要求,但也不是不着边际的。设题中既考查表现手法这一“实”的方面,也考查语言风格这一较“虚”的方面。虚实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

现代文阅读取消多项选择题,增加了一道主观题,要求学生在阅读全文基础上结合末句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学生不仅要理解文章,还必须用自己的语言对文章进行赏析,这样一来,对语文综合能力中“读”“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命题选材——贴近生活

材料选择的基本要求是避免“撞车”,规避题海,更高的要求则是贴近生活,具有审美价值。

语言基础知识题的语料虽然短小,但仍然力求贴近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两会”“动漫”“新型手机”“校庆”等材料的选择,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生活,树立“大语文”的观念,懂得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即语文。23题虚拟的稿件处理单要求考生写终审意见。对一份稿件的处理,折射出社会现象与社会风气,可以看出学生对待生活和社会的态度。学生从什么角度写,怎么看“炒作”这种风气,是关注的重点。也许题目设计成让学生从“同意发表”的角度写,会更具讽刺性和批判性,但还是从正面切入来引导,防止负面影响。24题寓意揭示了当下普遍存在的“围城”心态,与生活联系密切,表达了对人类自身心态的充分关注,体现了人文关怀。

社科文阅读选用了毕志光的《“珠落玉盘”与“珠玉之美”》,此文带有文艺随笔的性质,语言精美,形象生动,结构清晰、重点突出,接近中学语文教学实际,选用此文有助于学生增加艺术素养,提高审美能力。

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材突破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卷以“二十四史”等传记类材料为主的格局,继续走题材广泛、不拘一格的路子。今年选择的语料为苏轼的《王定国诗集序》,这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平实优美,文情酣畅,是一篇语文性很强的典范文言文。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赞扬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即当诗人身处困厄之境,仍然能“不改其度”,以宽容豁达的心态对待生活、对待人生,这对学生应该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四、命题追求——人文性、文化味

近年来,国家考试中心专家组对浙江语文卷追求人文性、文化味作了充分肯定。

2004年浙江卷考过对联,今年则用对联的形式考查语言的“得体”,要求学生从四副对联中挑选一副最得体的送给“70寿辰的老师”,题目很有文化味,对继承传统文化应该有积极意义。

现代文阅读选用了蔡家园的《泰山之思》,这是一篇游记散文,阅读难度不大,但却非常有特色。因为作者在文中对雄浑博大的泰山文化和泰山精神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并由此引发对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深层次反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篇散文既有现实意义,又具有哲学思辨色彩。为了引导学生在阅读后能由作品引发对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作深层次、多元化的思考,抓住末句“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来命制试题,让学生从过去与未来、理想与现实的角度,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有更深的感悟,从而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从2004年我省自主命题以来,作文话题分别是“人文素养与发展”“一枝一叶一世界”“生有所息/生无所息”,其内涵均以人文理念为核心,分别向“社会”“世界”“自我”三个维度延伸。今年作文的话题是“行走在消逝中”,这个话题既延续了近三年来作文题的核心内涵,又进一步强调以反思的视角涵盖上述三个维度,从而使我省作文命题的人文理念形成体系,具有理论化、系列化的特征。

今年的作文题具有很强的包容度与开放性,提供给考生的话题语料,既优美典雅又引人深思,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学生既可以写情真意切的记叙文,也可以写富有哲理的议论文。当然,如果两方面结合夹叙夹议,则更可得兼收并取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