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常和朋友到来今雨轩喝茶、打牌,听到最多的就是古琴演奏的“笑傲江湖”。期间,总有人抱怨“怎么又放这首了”,并说下次自己带碟来,可最终谁也没有实现这个“诺言”。实际上,来今雨轩放的曲目就那几首,只是大家对“沧海一声笑”太熟了,呵呵。

音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与人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言语、行为、人际关系等,有一定的关联。正是因为音与音之间联接或重叠,就产生了高低、疏密、强弱、浓淡、明暗、刚柔、起伏、断连等,与人的脉搏律动和感情起伏等,形成一定的关联,从而是对人类感情的直接模拟和升华。

正是由于音乐的魅力,和提高人的素养,许多年轻的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喜欢音乐。对婴幼儿来说,音乐活动是自我表现的方式和途径,父母可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孩子的潜能,塑造其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另外,舒缓、柔和的音乐,也可以刺激婴幼儿大脑神经细胞的发育,间接影响到孩子的智力发展。

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不能为教而教的。儿童教育是一个综合的体系,过度强调某些方面,也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或让孩子对音乐失去兴趣。在某种程度上,音乐和传授孩子知识差不多,如果家长不懂音乐,想让孩子跟着电视、音响、书籍去学习,孩子是很难理解和体悟到内涵的。当然,父母不会乐器没有关系,只要会欣赏音乐就可以。

很难的一种情况是,父母本身对音乐不了解,也听不懂音乐的内涵,此时再让孩子学习音乐,多少有一点是盲人骑瞎马了。让孩子学一些自己都不喜欢和不懂的东西,等于是给自己找了一件苦差事,孩子的观察和感知是敏锐的,他们要不了多久就会知道,音乐不是什么“好东西”,是爸爸妈妈强迫自己学的。这样的结果,孩子是一没兴趣,二想反抗。参见《孩子学钢琴的实用经济学分析》。

这个世界没有全才,做父母的也不可能什么都会,不明白音乐内涵的家长绝对不是少数。针对这样的父母,让孩子多听美好的声音,比如经典名曲是较好选择。好的音乐,一定是听着舒服、放松的,这些音乐听多了,没有好处也不会有坏处。所以,有条件的家庭经常放一些名曲当背景音乐,长久以往,在被无意识打上烙印的基础上,孩子会有感悟的。

当然,美好的声音未必都是经典名曲,自然的声音也是很好的音乐教育。现代人受到的声音污染太严重了,忽视了许多自然界的天籁,如果我们真能静下心来,用心去聆听,还是会有收获的。风声、雨声,蝉鸣鸟叫,都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然的美与和谐。理论上,真正的好音乐,都是从自然中来的,是作者自己的感受和心灵的共鸣。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到美的欣赏。音乐只是艺术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和知识学习一样,内涵都是相通的。如果一个人能在生活中发现美的地方,懂得欣赏而不是破坏,那自然会对音乐有所感悟。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假若父母对音乐一窍不通,但只要在其他艺术方面有一定的了解,一样是可以教给孩子的,并且通过举一反三,间接地使孩子了解音乐。参见《画盲父亲也胆敢教孩子学画画》。

从艺术类的教育上,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要进行艺术解读。比如音乐,实际就是一种会产生共鸣的声音,同一个人在不同情绪和情景下,或不同的人在同样环境下听,都可能得到不同的感受,但这样的情况又是很正常的。所以,对音乐的解读没有必要是统一的,父母的作用更多的是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就可以,或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也不错。参见《1个儿歌能有13点教育技巧》。

真正的音乐教育,不仅是按照孩子可以接受的范围,和耳濡目染的环境陶冶,更多的是如何利用最接近生活的方式来引导,和孩子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尽管婴幼儿在成长中,听觉是高速发展的,有意义的声音刺激,对他们的情绪稳定和认识不同的声音是有帮助的。但是,孩子对音乐的理解,需要相当的具体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才能真正理解。

也许有朋友说,自己是五音不全且毫无艺术细胞,那怎么办?唯一补救的方法是,教会孩子如何去欣赏人,怎么发现他们的长处,并想办法学习之。假设连这都做不到,那只有凉拌了!如果一个人心盲,丝毫不懂的美的欣赏,特别是对人的欣赏,也不太可能知道如何做人。孩子摊上这样的父母,只能寄希望与遇到一个好老师或非家庭成员的重要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