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女士是北京某商场财务部门中层管理人员,每月税前收入约为1.5万元。在她看来,自己的工资水平连“小康”(fairly well-off)都达不到。毛女士表示,她身边的朋友和同事都普遍存在一种“焦虑感”(anxiety),不管薪酬水平如何,都在为“挣钱”而奋斗着。“我的老板年薪(annual income)50万,为了生孩子也还在拼命赚奶粉钱”,她说,“我的工资两三年没涨了,但东西却越来越贵”。

毛女士和她的朋友们有个疑问,北京人均GDP已达中上等富裕国家水平,为什么生活于北京的“我”还是不富裕?

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

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去年的人均GDP已经接近富裕国家水平,其中北京2011年人均GDP 80394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12447美元;按照世界银行划分各国贫富程度的标准,北京已经达到中上等富裕国家水平,超过了12276美元的“标准线”

与此同时,去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32903元,仅为人均GDP的约4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4736元。从人均GDP到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什么会“蒸发”(evaporate)了这么多?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教授王建铆表示,从GDP到人均可支配,中间要经过一系列环节,这就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the initial distribution of national income)的问题。

王建铆称,北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人均GDP的40%是偏低的,特别是考虑到中国很低的社会保障水平(social security level),这一比例比一些富裕国家至少要低10个百分点。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主要是因为劳动者报酬占比偏低,或者说是另外三部分占比偏高。

税收增速高于GDP增速

去年9月,个税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3500元,不少中等收入的“小白领”从“纳税族”变成了“无税族”。

王建铆分析称,从1997年到2011年,我国每一年政府税收的增速都要高于GDP的增速。其中和生产税净额有关的税种的增速略高于GDP的增速,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的增速明显超过GDP的增速。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王天龙认为,虽然去年我国税制做出了一些调整(adjustion),但未来税制改革(tax system reform)仍会继续,包括税级、税率、税种等方面都有进一步完善、改进的空间。

对收入不满 “幸福感”降低

首都经贸大学近日公布的“2011北京社会经济生活指数”显示,去年北京市城镇居民幸福指数(happiness index)为72.28,“幸福感”比2010年略有降低。报告分析认为,幸福指数降低的原因主要是“对收入不满”。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王天龙表示,从经济学的技术角度来讲,幸福感是用货币来衡量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可支配收入越高,就应该越幸福。虽然现实中并不完全如此,但不可否认的是,收入水平是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

月入7500元 “没有安全感

小姚是北京市某高校2011年应届硕士毕业生,目前在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从事新材料的研发工作。和众多“北漂”族一样,他每天上班要挤地铁,下了班就宅在家里玩网游,因为“外面的那些娱乐消费都太贵了”。他说,自己就是给北京GDP“扯后腿”的,“除了日常开销,我基本没给GDP做什么贡献”。

小姚说,生活在北京让他觉得很没有安全感(sense of security),就算老板给加工资,也赶不上通货膨胀(inflation)的速度。 

(本文中文新闻来源于人民网,英文讲解部分为沪江英语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