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超过9年仍未达到毕业要求,南开大学的28名博士生受到结业处理。为了解决博士生学业超长延期的问题,该校启动了淘汰程序,将对各年级延期毕业的博士生进行学籍认定并分阶段做出相应处理。

本该3年的博士学业,却延至9年仍没毕业,这似乎令人不敢相信。

然而,博士研究生变成“延久生”的现象在许多高校已成为见怪不怪的事实,如何在规定年限内更有效地培养博士也成为各高校亟须破解的一项课题。

有人“迷茫”,有人“玩票”

合格的博士生究竟有多少?

以南开大学为例,该校的一份调查显示,全校现有延期博士生469名,每年约有半数博士生未能在3年的培养期限内按时毕业。“如此多的博士‘延久生’带来了很多弊病。”南开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院长佟家栋说,“国家投入的博士生培养经费是按3年划拨的,延期就意味着占用学校更多的资源和导师更多的精力;同时,对博士生个人来说,延期也增加了机会成本。”

博士生为何变成“延久生”,恐怕有多方面的原因。从博士生本人来说,有些人延期毕业是为了确保能提交一份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以便顺利通过答辩,也有些人是因为无法完成毕业的基本要求而不得不延期。南开大学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生蔡卫光将他的同学分为三类:一种是“意气风发”型,热爱科研,有天赋又努力;一种是“迷茫”型,热爱科研,想从事相关工作,但由于自身条件所限,很努力却成效不大;还有一种是“玩票”型,并非因为兴趣而搞科研,仅想借助博士学位作为跳板,或抱着其他目的。除了“意气风发”型,另两种都会面临或多或少的科研苦恼,从长远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合格的博士。

据了解,目前我国在校博士生已超过13万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预计到2010年,我国博士生培养规模将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已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300多个,目前仍在不断增加。在欣喜于发展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担忧:抱着不同心态在校学习的博士生,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格博士生究竟有多少?

把好入门关,中期要考核

培养链条如何引进淘汰机制

从“博士生”到“博士候选人”再到“博士”,是目前国际上较为通行的博士生的成长链条。但是,在我国,这三个概念往往被混淆。

在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的教育培养制度中,“博士生”的入门门槛相对宽松,但“博士候选人”的遴选却非常严格,淘汰率也很高。“博士生”必须在一到两年内通过包括笔试和口试在内的相当严格的博士资格考试,才能成为“博士候选人”,以此保证那些既具有学术研究能力,同时又具有充分条件(包括自由的时间)的人来攻读博士学位。

在我国,就如何把好入门关,很多高校已经做了有益的尝试。比如,北京大学等一些优秀院校就秉持宁缺毋滥的原则,除了控制数量,还严格考试制度,在尊重统一考试结果的前提下,加大复试权重,重在测试考生的科研能力。鉴于在职博士生延期毕业比例较高的现状,一些高校已在逐步缩招在职生。

我国的博士生培养链条中,也已引入与“博士候选人”制度类似的中期考核或资格考试。学生在第一年修完学位课程后,须经过考试,通过了才能进入论文研究和写作阶段。但是,与国外“博士候选人”淘汰率高达30%的严格程度相比,我国大多数高校博士生中期考核的淘汰率几乎为零。

平衡质和量,标准更灵活

什么是合理的毕业门槛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对博士生的毕业门槛都有发表论文的硬性规定。比如,有高校要求:博士生在学期间应在核心期刊上至少发表两篇论文;理工科博士生发表的两篇论文中至少有1篇发表在SCI(科学论文索引)、EI(工程索引)的索引源刊物上。

这种统一的标准,曾经在不少高校引发争议。南开大学光学所博士生金龙说:“统一的标准忽视了学科的差异。有些学科的学生为了两篇论文要苦苦奋斗3年,有些学科的学生要达标相对容易。学校应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灵活制定毕业标准。”

“其实,发表论文仅是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南开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李靖教授说,博士生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培养方案、导师组、资格考试、开题报告、预答辩、匿名评审、答辩评议导师回避和学位委员会审查等诸多单元。所有单元成熟运转,才能搭建完善的博士生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