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不是衡量学生能力的天平,大学不能办成批发文凭的交易市场!”这是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赵振宇教授在该校一场人文讲座上的激动发言。

  看着周围那些高学历人群在招聘会上涌动,特别是看着他们在招聘中一次又一次地被淘汰出局,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酸楚,总想对当前的研究生教育说上几句。

  很多人可能首先看到的是就业形势的严峻,可作为博士研究生中的一员,我看到的则是这些高学历人群自身的含金量。他们到底是真正意义上的硕士、博士,还是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我相信,如果是真正的硕士和博士人才,在市场化社会中找一份很好的工作是不成问题的;倘若只是拿着硕士或博士文凭,想找一份满意的工作,并非那么容易。

  一个合格的博士应该是博学多才,也是本学科内最高档次的学术人才,甚至可以与“大家”划等号。遗憾的是,现在有的博士并不能做到这样。似乎给人们的感觉是,博士培养正在向博士学位的培养演变,硕士培养更是如此。

  为何出现这种“博士学位取代博士”的现象呢?有人在总结当前博士教育的脱“困”之路时,提出的四点原因说得比较到位——招生之“困”;博导资格之“水”;读博动机之“躁”;博士评价之“随意”。

  笔者以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革除当前博士培养方法和模式中存在的严重弊端,要把好博士教育的“大门”,即“入口”关和“出口”关。

  目前我国的在校博士生数量已超过13万,规模跃居世界前列,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笔者认为,我们的博士教育不仅要规模大,更要质量高。如果说建设创新型国家之最根本在于人才,那么我们培养的硕士、博士应当成为创新的中坚力量之一。唯有这样,才是负责任的研究生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