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博士者,乃先秦儒学之官,始设于战国。《史记·循吏列传》有云:“公仪休者,鲁博士也。”表明六国时即有博士之目,而秦承之。《汉书·百官表》云:“博士,秦官,掌通古今。”另据《资治通鉴》卷第七《秦记二》,秦二世曾“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葬此。”’汉承秦祚,博士之置益广。诸子、诗赋、术数、方技等皆置博士。西汉时属太常,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增置五经博士;晋置国子博士;唐有太学、国子诸博士,另有律学、算学、医学博士等名目,属国子监,皆为教授官。
来源:www.exam
  明代时,五经博士属翰林院,成为孔孟颜曾等先儒诸族后裔之世袭官职,不治院事。自汉代起,又有“博士弟子”之目。据《后汉书》卷四,“武帝时置博士弟子,太常择人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焉。”即受教于诸博士之学子也。唐代以降,以太学生受教于博士,故而以“博士弟子”称之。至明清两代,地方各府州县皆设官学,其学生乃经科举考试而获出身之生员(即秀才);于京师设国子监,其学生皆来源于上述各级学校之贡生,有五贡之目,即恩贡、优贡、岁贡、拔贡(明代称选贡)、副贡。因皆受教于博士,皆统称为“博士弟子”。另,博士之影响渐扩至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明末时,建州女真勃兴,努尔哈赤有书房之设,掌文案者赐号“巴克什”(满语baksi),即为汉语“博士”之音译也。
来源:www.exam
  硕士非官名,而是指贤能之士。《新五代史·张居翰传》中有“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者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之语。另,硕士亦有“积学之士”之意。宋曾巩《元丰类稿·与杜相公书》中“宿师硕士, 立相望”之语,即是此意。

  学士者,当初乃指在学之贵族子弟。《周礼·春官·乐师》有云:“诏及 ,帅学士而歌。”《尚书注疏》卷第一有云:“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后亦泛指学者文人。《庄子·盗跖》有云:“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徼 于封侯富贵者也。”魏晋六朝时,征文学之士掌典礼、编纂、著述诸事,通称学士;诸王及节帅皆得置学士,以师友相待,无定员、品秩。唐开元时,置学士院,官员称翰林学士,掌起草皇帝诏命。至明清时,于内阁置学士,翰林院置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另,唐中宗李显景龙二年(公元708年),置大学士,以象四时;宋有昭文馆大学士、集贤殿大学士,以首相、次相分领之;明太祖废丞相,权归六部,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置大学士,以殿阁(文华殿、文渊阁等)名冠之,以备顾问。其后渐以重臣兼领,地位日隆。清因之,设殿阁大学士四人、协办大学士二人,为文官极品,赞襄机务,统率百僚,朝野多以丞相目之。其与学士相较,相差不可以道里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