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两会专题预告,说今天将要探讨一下关于择校的有关问题。我打算今晚好好关心一下这个话题,因为再过两年,孩子就该幼升小了,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加入择校大军,拼个你死我活。

  其实前段时间一直有博友撰文谈关于择校的种种想法和建议,有些妈妈博友甚至身体力行,以自身的实践向我们证明,不要盲目地随波逐流,趋之若鹜地挣扎于择校大军中,完全可以另辟蹊径,去个普通学校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使孩子不必承担过大的压力等等。

  我这人没有那么强烈的精英情结,所以对有些妈妈的做法比较赞同,甚至已经考虑让孩子去个普通学校,人不都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吗,如果孩子是个人才,在哪都差不了。正当我努力酝酿这种想法希望它能说服我不去挤破脑袋千军万马地去择什么校时,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现实的案例使我毅然决然地将这种想法消灭,并顿然领悟:之所以所有人人都倾其所有,尽其所能地择校,也许大家都明白这一点,那就是,通常情况下,起点就决定了终点。虽然同样是起点,而起点层次上的差别往往造就了你终点上的天壤之别,更可怕的是,这种差别往往不是你通过努力就可以达到的。

  这个案例是这样的:有个高三学生就读于海淀的一所普通高中,在班级及年组中该生名列前茅,一直是在班级保持着第一名的好学生。临近高考,家长请个老师单独辅导,家教老师发现,这个学生第一名的成绩如果放在这个老师所在的学校里面要排到倒数,而且是年级倒数第一差不多,更严重的是,该老师所在的高中是西城区很普通的学校,在西城高中成绩排名中,该校基本倒数前三名,也就是说,这名高三学生在临近高考时才发现自己一直遥遥领先第一名的成绩居然位于整个西城区的末尾,可想而知,这个高三学生的成绩差到何等。

  家教老师把问题的严重性跟家长说明之后,家长顿足捶胸,后悔不已,说他们当时是有能力择校的,只是孩子坚持去普通高中,说在哪都靠自己努力,事实上该学生的确很努力,成绩在她们学校也一直很好,只是学生和家长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该校在同城中的位次,只是看到了孩子在该校的成绩,没想到自认为的好成绩居然是岌岌可危的尾巴,更没想到后果会这么严重,因为一切都已成定局,无法改变。而家长和孩子却依然很狂热很殷切地希望考上一本院校,即使现在来看根本不可能了。3个月高考前,对于所有高三学生来说,能做到不是如何再拔高成绩,而是如何放松心态,保住以往的成绩不因非智力因素而缩水。

  可见,在北京不择校可能会让家长和孩子一时轻松,实则后患无穷。重点校无论硬件软件,师资教育设施,还是生源整体质量,都是普通校无可比拟的,这种环境下对孩子学识,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无疑是如虎添翼。这也就不难说明既然择校如此艰难,甚至花费巨资,还依然会有人前赴后继,看来的确有它横行天下而存在的道理。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想,反正在北京我是不敢不择校了,横着膀子也得往里冲,因为我对不择校的后果付不起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