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舞台上会扮演一定的角色,以此在社会性的互动中,表现和粉饰自己。也可以说,是一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粉饰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一个社会小舞台。所以,爸爸妈妈既有其相对应的社会性角色,也有其先赋角色。如果不能进行适当的变换,家庭教育一定出现问题。

所谓角色,是个体与其设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包括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它是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和家庭得以形成的基础。但是,每个人的角色不是唯一的,也就是说,一个人一定是有多重角色的。比如,你在单位你可能是领导或员工,在家里则可能是儿子、丈夫、父亲等。

不同的角色必须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假若一个人不能随时调整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总是按照一种模式,或没有选择正确的角色,那你的工作、母子、夫妻、父子等一系列关系,一定会碰壁的。比如建立在先天因素基础上的先赋角色:父母。父母在家庭关系中有特定的地位,同时有相应的行为模式,是要按照社会对于父母角色的要求和期望来做。

现在的父母,许多在工作环境中,具有很好的工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不仅能按照要求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甚至还有能力超额完成。所以,作为一个社会性角色来说,家长都是比较成功的,能很好地驾驭自己的工作,对工作环境能有效的掌控并成为主人。就算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也能表现出一定的自控能力。因此,此时的父母是一个较自信的人。

当父母回到家里,虽然看见自己可爱的孩子,内心充满欢喜。可是,当遇到“小祖宗”发脾气、哭闹,或是孩子入学后成绩不理想,整天还贪玩,甚至是孩子撒谎、偷东西的时候,气就不打一处来。如果讲道理、责骂、训斥不管用,就会擎起棍棒。此时,许多父母难于在孩子问题面前保持控制,表现出是一个很不自信的人。

至于原因,是目前许多父母,并没有有一个正确的角色和对应的地位:

第一,未从自己父亲身上学到如何做“父母”。许多职业和工作,上岗之前都需要进行培训,但好像“父母”职位却没有相关学校。实际上,孩子从出生到自己生育孩子,就一直是在和自己的父母学习做“父母”。但如果在这个阶段中,由于各种原因,比如自己的父母做的不好,或因除了学习被家长包办了一切,现在的父母没有学会做“父母”。

所以,这些父母自然现在对自己的孩子,也不知道怎么做父母。如果此时再不知道学习,就会被一些生活所缠绕,难于做父母的甜蜜,甚至还会工作忙而“丢掉”了孩子,把他们交给祖辈进行抚养。这实际上,是让自己的孩子重复自己走过的“道路”。可是,未来你孩子把他们的孩子也交给你的时候,你能像你自己的父母那样,照顾你的孩子?

第二,角色没有及时变换。有些父母,也不是没有从自己父母身上学到怎样做父母,只是这些父母在社会上的角色很成功,经常受到各方面的赞许。可问题是,相当多的父母往往带着工作场合的角色装扮,不能及时转换自己的角色,一点“妆”都没有卸就回到了家里。于是,把家人和孩子当成同事,居室成为工作场合。

这样的结果,由于角色要求的巨大差异,面对的对象还是思维不成熟的孩子,依然按照职场的角色来行使权利和为人处事,则必然造成矛盾。这种极不协调的角色和场景的冲突,使父母感到别扭和不顺手,经常就会因为极小的事情而发生争执,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稍微不听话或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就会对孩子训斥和责骂。

第三,潜意识中不想扮演“父母”角色。养孩子是一个极其漫长、非常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工作,而且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真正的成绩。父母不仅要给孩子爱和关心,还要在无私的帮助下引导他们长大成人,这样孩子才能有良好的人格。同时,父母还需要为孩子未雨绸缪,在将来孩子进入竞争激烈的社会,能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正是由于做父母太辛苦、太操劳了,许多家长就在看到孩子“问题”的同时,感到无穷无尽的“烦恼”,会失去耐心和变得烦躁,甚至还影响到夫妻关系。当自己的“管教”起不到作用,且和其他孩子相比,自己孩子几乎是没有能拿的出手的地方,于是明显的挫败感和失望油然而生,故发自内心地不想再承担父母的责任。

第四,没有扮演正确的角色。许多父母该扮演的角色不做,而去扮演一些不属于自己的角色。比如家长应该是父母,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养成良好习惯和遵守界线,未来如何做一个“父母”,可是这些家长却承担并不内行的知识学习“老师”,并替孩子做出本应该是孩子自己做出的决定。其结果,形成了家长“教”得越多,孩子越抵触。

所以,尽管父母为孩子付出很多,但不懂得儿童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以及教学的方式方法,在过于注重孩子学习和强行把自己的愿望加到孩子身上的情况下,成为一个令孩子讨厌的“监工”和“保姆”,也造成孩子出现诸如磨蹭、爱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出现。这也是许多家长感觉“父母”难当的原因之一。

第五,过分扮演保姆角色。许多家庭,为了孩子能成龙成风,从幼儿园开始就包揽了孩子一切,成为应试教育的陪绑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为“保障”孩子的学习,替孩子做了许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孩子的意见完全没有得到重视和尊重。在忽视了孩子意志的同时,也压扁了孩子的上进心,同时也违背了孩子的成长规律。

父母这种想替孩子成长的包办方式,很难让孩子学会自理自立。别以为孩子长大自然就会做了,孩子小时候不能养成良好习惯,大了也不可能有。家长这种溺爱,实际是剥夺了孩子生存的能力和成长的快乐。要知道,温室里面的小树,是永远长不出参天大树的。所以,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就是生活教育,这才是父母应承担的角色。

第六,不善于扮演孩子的玩伴角色。现在孩子许多都是独生子女,加上居住条件比以前封闭的多和社会的安全问题,使得孩子几乎没有玩伴。就算有玩伴,由于时间、距离等原因,也不能使孩子经常在一起玩。但婴幼儿最大的乐趣就是玩,可玩就需要玩伴。所以,当孩子在家的时候,父母只有要随时成为孩子的玩伴,和他们一起游戏。

问题是,对一个成人而言,不仅感觉孩子玩的太弱智了,还想和自己的朋友有一些成人的娱乐,所以对孩子这种高度重复的游戏,实在是没有兴趣。这样的结果,使父母高高在上,很难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了解孩子的内心需要,同时也不能掌控和调节孩子的情绪。在孩子需要我们的时候,家长不想陪伴,而等到青春期父母想和孩子交流,又怎么能了解自己的孩子?

父母角色学习以及角色扮演,了解与父母角色相关的权利、义务和角色规范,直接影响到父母在子女心目中的形象,并进而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所以,父母在家庭中,不仅是生理意义上的父母,更应该正确显示自己的角色属性。在孩子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场合,父母根据孩子的需要来扮演好不同的角色,以适应孩子的不断成长的需要。

所以,父母在家庭中要学会类似川剧中的变脸一样,随时变换自己的角色。比如一个父亲,在自己父母面前,就是儿子,在妻子面前就是丈夫,在孩子面前就是父亲。但是,在和孩子玩的时候,就需要变换为玩伴,在和孩子聊天或交流的时候,就需要变成朋友了。如果父亲不能随时变换,而只保持一个角色,问题一定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