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当孩子3-5岁时,有一种特别的表现,就是非常喜欢问家长“为什么”。遇到一个“难缠”的孩子,如果家长回答不好,可能就会一个为什么接着一个为什么了。比如,如果孩子问你“鱼会放屁吗?”时,你会怎么回答孩子的为什么?

井中月解答:

当孩子3-4岁的时候,有一种很特别的表现,就是抓住一个东西就问“为什么”。有时候,孩子可以一口气问你几十个或上百个“为什么”,使家长很快陷入“为什么”的重重包围之中,特别是问一些绝对是“稀奇古怪”的问题时。如果家长是一个相对杂学的人,还好办一点,但缺乏“知识”的家长,就倍感头痛和窘态了。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如果你3-4岁的孩子问你“为什么”,往往当你问答后,就立即问你答案中的问题?比如,孩子问我为什么住这个地方,你说这是你的家,孩子就会问为什么这是我的家,然后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就随之而来。此时,家长千万不要以为孩子无休止地追问“为什么”,是故意淘气或给家长添乱,不能因此而显得不耐烦。

至于孩子为什么这样做,很大程度上是他们知道,当自己问“为什么”时,是一种强迫性的提问,家长一般都会回答和响应。他们对能够获得提问问题的回答而感到满意,如果此时家长敷衍了事,或对回答感到不满足,孩子就往往还会再次重复提问。这不仅可以使对话继续保持下去,也使孩子在对话中学习了如何正确表达。

在思维的发展上,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思维的抽象概括性得到初步发展,已经由直接行动思维向间接形式过渡,转化为具体形象思维。但儿童的思维活动,还主要依赖于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表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在抽象逻辑思维上,幼儿不再满足事物的表面关系和形象联系,开始追求对事物的内在关联和本质特征的认识。这势必促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中萌发出抽象逻辑性,但依然处于萌芽状态。

在孩子3-4岁的时候,由于抽象逻辑性不强,很少问“拐弯”的问题,而问的多是很直接的因果关系。正是孩子的思维活动并不是十分活跃,他们的“为什么”就有三种主要原因导致,一是为了吸引你的注意力,把这作为一种谈话手段,并希望家长和他们进行更多的谈话;二是受好奇心和兴趣爱好的驱使,是求知的一种标志;三是家长回答不好,孩子不明白,逼着孩子会继续问。

所以, 3-4岁孩子这样做,有许多不是真的想知道“为什么”,他们现在问的和学龄儿童问的“为什么”是有很多的差异的。对于学龄儿童而言,他们问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主要是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是想知道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一种很明显的求知欲望表现。但3-4岁的孩子,往往是一种谈话技巧而已。此时的孩子“为什么”,是其语言学习的重要过程。

当然,对于3-4岁孩子爱提问,也有一些是为了获得解释。孩子的好奇心较强,是其自然天性的表现,他们对一切陌生的、新奇的事物,都有一种发现与探索的欲望。这也是孩子喜欢问“为什么”的原因之一,特别是孩子问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这与谈话为目的的“为什么”,在区分上可通过孩子问的内容来甄别,看是随着你的话问,还是自己想着一件事问。

另外,家长回答孩子第一个“为什么”,如果很不到位的话,也会引起孩子的一串为什么。家长的成人化解释,孩子可能听不懂,自然想进一步了解。比如,孩子问木头为什么会漂在水上,你说因为木头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那孩子就会问什么是密度,此时想解释密度就很困难了。所以,比较好的说法是因为木头比水轻,轻是孩子可以理解的。至于密度概念,还是以后说的好。

但是,不管是针对3-4岁孩子的提问,还是学龄儿童的“为什么”,家长都不能虚以应事,而是要认真对待,同时看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否则的话,家长的不恰当应对,不仅会打击孩子交谈的积极性,也使孩子放弃了探索的精神,同时这也对孩子毫无帮助。当然,回答孩子的“为什么”,也是需要学习一定的技巧的,这样才能避免陷入“为什么”泥潭。

针对3-4岁孩子的为什么,在方法上需要知道的是:
第一,要让孩子多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意见。幼儿是语言学习的高峰期,家长要给孩子创造宽松的语言环境,鼓励孩子轻松、随意地发表自己意见,特别是面对外人的时候。同时,要求孩子能清楚地、有条理地说话,家长及时发现和纠正语病。这样,通过生活化的训练和引导,孩子在口语表达上就能有很好的表现。

第二,不要敷衍孩子的提问。孩子的许多“为什么”,是非常简单和常识性的,对于成人就是“1+1=2”。可是,孩子并不知道这个答案,而且就算是1+1为什么等于2,有几个家长可以清楚地给孩子解释清楚?所以,越是常识性的问题,家长越往往没有细想,想回答好也是很困难的。孩子得不到很好的解释,自然会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了。

第三,不能因为孩子不理解就训斥孩子。孩子对家长的解释不理解,许多情况是家长难于回答,或是根本自己就没有说清楚。如果就此训斥孩子,等于是把自己的不足,迁怒于孩子身上。所以,经常这样孩子以后可能就不敢再问,有疑问也会闷在心里,这样只会扼杀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会抑制孩子的思考与探索能力。

第四,回答孩子的为什么不能含有迭代逻辑。孩子的思维基本是直线的,复杂的因果关系是很难理解的,家长回答问题就需要用最直接的方式回答。比如孩子问什么时候有荷花,如果家长说你穿裙子或短裤的时候就有。其结果是孩子不明白此时你说的裙子,实际上是夏天的代名词,他们可能真的立即要穿夏装来问你要荷花。

第五,多采取孩子能看到结果的方式解释。孩子的知识是有限的,家长的解答必须是孩子应知道的知识或直接看到因果关系。比如孩子问为什么玩完玩具要收拾,假若家长回答是为了整洁和养成好习惯,孩子是不会明白的,且认为这是为难他。比较好的解释是怕踩坏你的玩具,或直接给孩子演示不收的话,大家走路会摔跤。

第六,可以适当的反问孩子。反问孩子,一般是在已经回答孩子几个问题以后,且你感觉这个问题通过孩子的观察或稍加引导,肯定可以回答出来,这样可让孩子学会自己思考和简单的逻辑推理。如果孩子刚问问题,或你问的孩子很难回答和推理,孩子就会认为家长在故意为难,反而增加挫败感,以后不敢问问题。

第七,可以和孩子一起寻找答案。孩子提问时,如果可以通过观察就可以得到结果,就可以和孩子一起探寻问题的答案。这不仅使孩子获得直接的感知认知,也使孩子的好奇心得以持续。只是,这个时间跨度不能很大,因为孩子的忘性比较大,且注意力转移很快,今天问你,若不能很快得到相应的解释,他们就不想知道了。

在这点上,小孩子特别明显。比如孩子问“鱼会放屁吗?”,假若你专门买鱼让孩子来观察,想法虽好但几乎没有效果,反而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这是因为,没有哪个孩子有那么长得时间去耐心观察,就算对学龄儿童来说,也很难做到。但是,如果你架好摄像机,然后带着孩子编辑和查看细节,就又是好的方法了。

第八,对孩子的问题不能信口开河。孩子的“为什么”,可能范围极其广泛,许多甚至是匪夷所思的。所以,当家长面对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回答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地告诉孩子,不能不懂装懂和含糊其词,要答应查资料或请教其他人,等有了答案再给孩子解释。所以,对孩子提出的疑问,家长有能力给予解答,就尽可能采取孩子能听懂的语言说明。同时,不灌输不正确的观念给孩子。

第九,回答孩子问题时可以先夸奖孩子。针对一些明显是知识性的“为什么”,哪怕是稀奇古怪的问题,家长也可以先夸奖孩子的。比如说“你提出的问题很好玩哦,你怎么能想出这么有趣的问题?”孩子的奇思妙想,是一种非常好的表现,也是其创造性的体现,家长要积极引导。同时,当你说这些话的时候,变相也为自己赢取了缓冲时间。

第十,回答孩子提问不能找借口。一般情况下,孩子问的问题不会占用父母太多的时间,所以就算你在做自己的事情,也是可以停下的,不要借口自己忙而不回答。所以,家长遇到这样的情况,权当工间休息就是。否则的话,孩子没有得到尊重,反而会引发一些情绪问题,这更增加家长处理的时间,得不偿失。

第十一,回答孩子提问不能简单回答“是和否”。这种极简略的回答,不能满足孩子的对话和知识了解的需求,家长要有耐心仔细地给孩子讲解,即不要只丢给孩子一个模糊的答案,也不要没有任何解释的说“是和否”。道理也很简单,就是幼儿还不会自己真正的进行逻辑思考,除非家长可以立即演示给孩子看。

第十二,遇到一串“为什么”不能强行终止。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孩子问个不停,而你又想终止时,千万别强行终止,这会极大挫伤孩子的情绪。比较好的方法是借助孩子问的某个问题,采取转移注意力方式。比如,孩子问了一串“鱼会不会放屁”的问题,你就可以找机会说“想不想知道鲸鱼为什么不是鱼?”这既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也使对话更有意义。

综上所述,父母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不要担心自己不是“百科全书”,只要你是尊重孩子,就算不知道也不丢人。特别是当家长查了资料,甚至请教了专家,也不能回答孩子的问题时,就明确告诉孩子,这个问题需要他长大以后来研究了,孩子也会明白家长是用心了,但目前这个问题确实没有答案,未来孩子有可能会为此而努力。所以,家长就是再忙再累,也要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一个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