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中月谈孩子教育: 孩子学习和物质挂钩

前几天,我看到一个帖子,说一个妈妈在超市遇到年轻妈妈带着她4岁女孩逛超市,发现她们事先准备好一个清单,然后和孩子一起按图索骥。于是,这位妈妈就开始进行全程“跟踪”。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这个4岁女孩已经认识许多字,且真的很有界线,看到喜欢的东西,也就是看看,并没有提出非分请求。

本来我认为这个妈妈很有好感,谁想最后的事情让我大跌眼镜:

结算时,那个女孩想买一个叫“劲嚼”的糖,她妈妈说:“第一,我们今天并没有准备要买这个糖,买这个就超出我们的预算了,这样是不对的。另外,你认识这两个字么?如果认识,妈妈就奖励给你买。”那小孩很无奈的说不认识,结果她妈妈就跟他念了一遍,然后说:“你记住了,下次来超市,如果你认识这两个字,我就奖励给你!”说完小孩很听话的就跟妈妈走了。

最后,跟踪的妈妈感慨道:“天才不是天生的,是培养出来的!”其实,我井中月的看法恰恰相反,如果是我,我会非常感慨地说:“天才不是天生的,但发现一个天才是很难的,天才往往是被家长毁灭的!”

在生活中,你经常可以看到许多父母,为自己的孩子前途操心。不能否认,这是人之常情,谁让我们是父母呢。于是,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备较高的能力,就属于常见现象了,比如让幼儿认字。不少孩子在入学前,基本把小学需要认识的字,已经认识了大半,这不能不说家长的煞费苦心。可是,父母这样做,是要承担巨大风险的。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重要的学习是习惯养成和培养界线,但适当开展知识学习也是可以的。但如果家长急功近利,则就违背了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没有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虽然孩子可能有一些死记硬背的知识,但这不仅是事倍功半,也使孩子应该发展的方面丧失了发展的机会,未来再补课可能非常的困难。

所以,让孩子学习过多的知识,有两大风险:一是孩子入学后,重要的不是学了多少知识,而是要学会如何“学习”。但孩子因为大量内容已经知道,上课就不会专心,老师引导的学习方法就很难掌握。等未来老本吃完,孩子就会跟不上学习进度;二是孩子的学习,如果不是在兴趣的引导下,而是家长逼迫孩子学习,则孩子未来由于压力,可能会厌学。

其实,对风险一,毕竟以后还有办法解决,这里就不再赘述。对于风险二,孩子自然会有“反抗”,家长对孩子逼迫,倒也不是次次能得手。如果家长改变方法,孩子也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可是,假若家长采取引诱式的逼迫,则可能彻底改变孩子的学习态度。

大家如果仔细观察有孩子的家庭,或者回想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想一想是否有上面例子说的那样的情况:当孩子不想学,或没有主动学某样东西的时候,家长喜欢拿孩子喜欢的物质来“引诱”孩子,比如如果学会什么就给什么奖励,背会什么就给什么好吃的东西,反正是孩子喜欢什么,就把这些东西当成诱饵。

不能不说,拿孩子想要的东西来让孩子学习或做一件事情,孩子出于欲望的驱使,自然会按照家长要求的去做。可问题是,家长的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实际上在自己的潜意识中,认为学习是很困难和痛苦的,所以需要用物质勾引,否则认为学习不会有动力。这就像为了孩子吃药,答应孩子吃药后,可以吃糖一样。

孩子的悟性是很高的,当家长利用引诱来让孩子学习,他们也就会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即这些学习就是乏味、无趣的,根本不会发现学习的乐趣。长久以往,等父母没有奖励,或家长奖励价码不足的时候,孩子就会完全没有学习动力,反逼迫家长不断抬高奖励价码。这实际上已经不是学习问题,而是一种想控制家长的权利之争了。

也许有家长说,只要孩子能学好,花一点代价也是值得的。可是,这些家长不知道想过没有?当引诱的筹码一步步升级,总有一次是你给不起的,等到这个时候,你提供的奖励孩子没有兴趣,此时,你又该如何?所以,家长这种利用物质奖励的做法,只会进一步打消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反而增加对奖励的渴望,造成事与愿违的结果。

一个孩子,其成长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如果不能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仅靠物质刺激,终究不是持久的学习动力。一个人做事需要动力,就如同汽车需要发动机一样。没有发动机,汽车是不能运行的,而孩子没有内在的、自主的学习动力,就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行为,导致没有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不高。

如果孩子缺乏学习动机,不论从利用时间的多少,还是其学习效率上,都不会是很好的,自然学习成绩较差。同时,孩子将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一件苦差事,当然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所以,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事情,尽可能地增进正向的、良性的心理循环,且要尽量避免负面心理出现,这样才能让孩子相信和肯定自己。

求知,本来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当孩子学习有进步和能在实际中运用所学,他们就能获得肯定和表扬,特别是孩子自己对自己的肯定和评价,于是就会产生愉悦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所以,家长的任务不是督促孩子学习,而是要帮助孩子找到正确的求知欲望,并由此产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

说到孩子的学习动力,获得物质奖励,或得到老师或家长的肯定与表扬,或有成功时的成就感,或比别人强而产生的优越感,为了自尊自强、感恩等等,都是可以促进孩子的学习欲望。可这些都不如孩子的学习兴趣,兴趣实际上是最好的老师和动力,是自己本身对所学的东西感到强烈的兴趣。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寓教于乐,把学习变成游戏、融入生活。

但是,所有家长应该知道的是,学习的兴趣也好,学习的最终目的也好,依然不是最重要的。正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习知识,是为了使一个人在接受文化财富之后,感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使他们体验到一个聪明的、天才的劳动主宰者的尊严感、道德尊严感!”所以,利用物质引诱孩子学习,是永远达不到这种地步的,家长也永远不要把孩子的学习和物质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