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椅子的问候带来的回报

今天还是先说一个在网络上看到的故事,看看大家有什么体会。大家看故事虽然轻松,但也需要从中发现你所需要的东西,比如儿童教育:

一个阴云密布的午后,由于瞬间的倾盆大雨,行人们纷纷进入就近的店铺躲雨。一位老妇也蹒跚地走进费城百货商店避雨。面对她略显狼狈的姿容和简朴的装束,所有的售货员都对她心不在焉,视而不见。

这时,一个年轻人诚恳地走过来对她说:“夫人,我能为您做点什么吗?”老妇人莞尔一笑:“不用了,我在这儿躲会儿雨,马上就走。”老妇人随即又心神不定了,不买人家的东西,却借用人家的店堂躲雨,似乎不近情理,于是,她开始在百货店里转起来,哪怕买个头发上的小饰物呢,也算给自己的躲雨找个心安理得的理由。

正当她犹豫徘徊时,那个小伙子又走过来说:“夫人,您不必为难,我给您搬了一把椅子,放在门口,您坐着休息就是了。”两个小时后,雨过天晴,老妇人向那个年轻人道谢,并向他要了张名片,就颤巍巍地走出了商店。

几个月后,费城百货公司的总经理詹姆斯收到一封信,信中要求将这位年轻人派往苏格兰收取一份装潢整个城堡的订单,并让他承包写信人家族所属的几个大公司下一季度办公用品的采购订单。詹姆斯惊喜不已,匆匆一算,这一封信所带来的利益,相当于他们公司两年的利润总和!

他在迅速与写信人取得联系后,方才知道,这封信出自一位老妇人之手,而这位老妇人正是美国亿万富翁“钢铁大王”卡内基的母亲。

詹姆斯马上把这位叫菲利的年轻人,推荐到公司董事会上。毫无疑问,当菲利打起行装飞往苏格兰时,他已经成为这家百货公司的合伙人了。那年,菲利22岁。

随后的几年中,菲利以他一贯的忠实和诚恳,成为“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左膀右臂,事业扶摇直上、飞黄腾达,成为美国钢铁行业仅次于卡内基的富可敌国的重量级人物。

菲利只用了一把椅子,就轻易地与“钢铁大王”卡内基攀亲附缘、齐肩并举,从此走上了让人梦寐以求的成功之路。这真是“莫以善小而不为”。

故事我复述到这里,也就结束了。不知道大家看完,有什么体会?我井中月想,许多人看完这个故事,体会可能比我还深,而且会有多种的体会。说到儿童教育方面,这个故事也是很有启发的,同时也不要只看到“莫以善小而不为”。比如你的孩子,在你眼里是一个“问题”孩子。你天天希望孩子能改正自己的毛病,恨不得从此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好孩子”。

在故事里面,菲利并非是一个善于抓住机会的人,但他有两个非常好的优点,一是对任何人都有尊重,二是善于从对方的角度来看问题。其实,对于这两点,在儿童教育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纠正孩子“错误”的时候。如果一个家长也能像菲利一样,善待一个躲雨的、看起来不起眼的老太太,也许,你的回报也会和菲利一样,有一个让你惊喜连连的“意外”!

想让一个孩子不犯错误,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问题不在于孩子是否犯错误,而是家长如何避免孩子再次犯类似错误。假若一个孩子能不重复犯类似的错误,那几乎是可以和圣人齐名的。那现在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孩子在犯了一个错误后,家长也进行“教育”了,可孩子依然会“愚蠢”到再次犯一模一样的错误?真是孩子没有记性?答案肯定是“否”的。

当孩子犯“错误”以后,面对错误的结局,一般会有三种情况出现:一是孩子认为这样的结果,没有什么不好,甚至很好玩,这基本是孩子根本没有认识到这是“错误”;二是孩子自己已经知道有问题了,只是由于能力的问题,而不知道怎么弥补;三是明明知道这样做是不应该的,但孩子依然要这样做,这就是一种故意的行为了。

面对孩子犯了不知道是错误的“错误”,这就像故事中的菲利一样,看你能不能善待一个装束简朴的老太太。如果家长上来指责孩子犯了错误,等于孩子遭受了“不白之冤”,因为孩子没有成人那样的逻辑思维,能通过一个结果来推断自己的行为。所以,如果事先没有界线或界线没有规定不允许做,哪怕孩子造成的损失是天文数字,孩子也是没有错误的。此时家长最好的应对,就是善待孩子,同时告诉为什么会这样。

面对孩子已经知道犯错误的“错误”,这就像故事中的菲利一样,看你能不能善待一个装束简朴,且已经落入尴尬境地的老太太。如果家长只想让孩子改正错误,就等于丝毫不顾孩子的感受,在进行“落井下石”。当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过错而感到难受时,家长不先认同他们的情绪,孩子一定是处于防御的状态,在感觉羞辱的情况下,你所说的一切基本是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这种不能站在孩子角度来看问题的处理模式,使孩子下次依然会犯类似的问题。

面对孩子明知是错误还依然做的情况,这就等于菲利把装束简朴,且已经落入尴尬境地的老太太轰到大雨中。理论上讲,孩子故意犯一个错误,不是在挑战家长的底线,是一种权利之争,就是想通过如此行为寻求关注,是安全感缺失的表现。但不管是何种形式,问题都是出在了家长身上。一个即不能善待孩子,又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的家长,一定是不能得到孩子的尊敬和喜爱,孩子也不可能有一个良好的界线。

所以,当家长遇到孩子犯错误,不要先想错误带来的后果和损失,而是要看到孩子是处于困境的漩涡中。这就是说,家长要先帮助孩子摆脱尴尬的境地,同时让孩子自己从内心认识到错误,这样才能真正避免下次犯类似的问题。另外,当孩子在得到家长尊重以后,就不会有抵触和防御心理,家长其后所说的一切,也就比较容易被接受。

而对于孩子明知故犯的错误,家长想只解决和纠正孩子错误,就算你说破了天和采取“暴力”行为,也是基本是没门的想法。对这些孩子而言,其所犯的任何错误,都是表象,家长不能去做治标不治本的傻事,而是要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到底是什么原因驱使孩子这样做。只要真正解决孩子“错误”背后的问题,孩子才能回归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