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教育部的数据,去年出国留学生将近30万,其中九成以上是自费生。这么高比例的自费生,他们的成才情况如何?最近,羊城晚报记者采访得知,中国驻法使馆留学工作组曾做过抽样调查,了解自费留学生成才的比例。结果显示,两成留学生毕业后出类拔萃,六成顺利获取职业平稳发展,剩余两成在混日子。2:6:2的比例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球形状,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自费留学生的成才概况。调查表明,留学生若想成才,一要学习目的明确,二要语言过硬,三要适应国外教学模式和生活环境。

成才留学生约两成

颜永平是驻法大使馆前一等秘书,八年多的时间里两度赴法工作,现任国家留学基金委东方国际教育中心顾问。最近,他在广州接受了羊城晚报的采访。

颜永平在做中国驻法使馆留学组组长的时候,曾与同事调查自费留学生的成才比例。使馆留学组的七八位同事,向自费留学生群体的电子邮箱,随机发送了1500多封邮件。邮件里列出十多个问题,例如“您留学的这段经历,对日后发展的影响如何”,选项是“很大、没有什么影响、一般”;“您现在从事的工作在本领域或本单位是否重要”,选项是:“重要,一般,不重要”等,以此界定被调查对象是否已经成才。

此项调查工作共持续了半年,结果显示,大约20%的自费生毕业后成才,在学术领域或工作岗位出类拔萃,获得巨大成就。例如,有一位张同学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两篇文章(只要发表一篇就可以评中科院研究员或大学教授),还有一名自费留学生在巴黎第六大学攻读法学博士学位后,考取了巴黎上诉法院理事,后来作为中国第一个在海牙法庭出庭的律师,代理马耳他的领土争端问题,最终获得胜诉。

剩下80%的自费生里面,接近60%的学生也都非常顺利地在国内外谋取了一份稳定的职业。有的学生在国外扎扎实实学习,顺利获得学位,但是回国之后面临不景气的就业现实,不得不选择做一些低薪酬的工作加以过渡,这种学生在60%的群体里,并不算留学失败。剩余20%的学生则是在国外混日子、耽于享乐,浪费了大好时光,最后连学位都没有拿到。颜永平表示:“这种学生的问题出在出国留学的目的不明确。去到一个陌生的国度难免遇到困难、障碍,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是很难形成动力、走出难关。这样就容易形成自暴自弃的情绪,自甘堕落,不思进取。”

针对调查所显示的这种“2∶6∶2的比例”,即拔尖和混日子的是少数,大多数人能获得一份比较稳定的职业的情况,颜永平分析认为:“当年精英留学是公开选拔的,优中选优,因此留学后基本都可以成才。现在自费留学比较多,取材的标准大幅降低,所以成才比例有所降低。但是,自费留学人数基数大,20%的成才和公派留学生相比较,数量还是可观的。”

目的明确最为重要

颜永平认为,自费生成才需具备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出国目的明确,对专业的选择有规划和打算,不盲从。二是具备比较扎实的语言基础,语言不过关很难在国外生存。如果这两个基础都具备,以中国学生的学习能力来看,成才的几率很大。三是能较快适应国外的教学模式和生活环境,具备独立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以上三点最为重要的是第一点。颜永平认为,中国学生有个特色,就是不习惯独立思考,职业的选择经常是由父母决定。学生本身对未来没有很明确的目标,留学也变成了父母的要求,这样出国留学就容易沦为“混日子”。

如果选择专业不是来源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就很难成就一番事业。现在在留学生中,学经济管理成为一种趋势。很多学生可能是因为在国内成绩并不是很好,出国留学时就“随大流”,挑了最热门的管理专业。“我的经验是,从一个学生选择的专业,就能知道这个学生是否经过仔细思考,是否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有些学生选择‘交叉学科’,这是比较聪明的。”“交叉学科”容易产生新成果,而传统科学则常会陷入发展的“瓶颈”。例如某位搞图像识别的留学生,他在国内的本科是图像识别专业,到国外后就转为学习生物电子学。他有着较强的图像识别基础,再与生物学一结合,就可以进入生物医学电子学的领域。这样就可以把电子学的知识融入医学,有助于进行图像的识别和鉴别。后来,他回到国内某著名大学,在这一领域做出了出色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