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实验表明,记笔记可调动眼、耳、脑、手多种感官,促进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避免“上课一听就懂,下课一问不知道。

课堂上,老师讲得真情投入,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一切都是这样正常,仔细看时,才发现大多数学生是“君子动口不动手”,一堂课下来,效果究竟如何?

美国心理学家巴纳特以大学生为被试做了一个实验:一篇1800词的介绍美国公路发展史的文章,以每分钟120个词的中等速度读给他们听。

甲组一边听课,一边摘出要点;乙组在听课的同时,能看到已列好的要点,但自己不动手写;丙组只是单纯听讲,既不动手写,也看不到有关的要点。学习之后,对所有学生进行回忆测验,检查对文章的记忆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在听课的同时,自己动手写摘要的组学习成绩最好;单纯听讲而不做笔记,也看不到摘要的组成绩最差;在听课的同时看摘要,但自己不动手的组学习成绩居中。

事实上课堂上的活跃固然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但也不可避免分散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记笔记则有助于指引并稳定学生的注意,使他们在听课的同时记好笔记,紧跟老师的讲课思路,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内容上。同时,记笔记的过程也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可调动眼、耳、脑、手多种感官,促进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强化识记的内容,巩固学习的成果,避免上课一听就懂,下课一问不知的现象出现。

古人强调“温故而知新”,如果不记笔记,“温故”只能从头到尾去读教材,既花时间,又难得要领。如果在听课的同时记下讲课的纲要、重点和疑难点,用自己的语言记下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体会,这样对照笔记进行复习时,既有系统条理,又觉得亲切熟悉。此外,

本上并非什么都有,老师在课堂讲授的一些新知识、新观点可能是灵光闪现,只言片语,不作笔记,只能是过眼云烟,转瞬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