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我们学习完了马克思主义的绪论章节,各位感受如何呢?如果有学习上的问题,可以在微信公共平台中与我互动,接下来的几天中,要学习马原理哲学部分的唯物论。这是一个重要的知识板块,我们正进入命题的密集区,前方高能,我们一起同行。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之:唯物与唯心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这是马原理当中经常考察的知识点,其主要内容有:

基本问题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即“先有物质,还是先有精神?”

(1)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凡是唯物主义者,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但不同唯物主义所认识的物质有所不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这种概括虽然有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尤其是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3)凡是唯心主义者,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意识,但不同唯心主义所认识的意识有所不同。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作为本原的意识是本我的意识。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作为本原的意识是独立于“我”之外的客观精神。

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

A.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B.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C.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D.区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

 

【解题思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大基本派别,划分这两大派别的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的,则是唯心主义,所以选项A正确。

【干扰选项分析】选项B,凡是认为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的,都是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无法正确反映存在的,都是不可知论。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就是对“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B项与题意无关,故不选。

选项C,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内部矛盾推动而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形而上学的观点把世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孤立、静止、片面的东西,认为世界是没有矛盾的,变化只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纯外力的结果,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是“是否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C项与题意无关,故不选。

选项D,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C项与题意无关,故不选。

 1.【正确答案】A

 

二、哲学及其基本问题: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昨天我们学习了哲学的第一个基本问题,即什么是世界的本源的问题,今天我们来看看第二个基本问题: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我们可以通过一道题,来把握这一知识点。

2.下列说法属于可知论的是

A.人类终将智慧的彼岸

B.这个世界是个迷

C.心静自然凉

D.我闭上双眼这个世界就没有悬崖

 

回答这种题目,各位同学要明确题干的设问区间是什么,问的是什么?是可知论还是不可知论,这一点很重要,同学们要在审题正确的基础上再进行作答。

正确答案为A, 人类终将智慧的彼岸属于可知论,认为思维最终能够认识存在。

B选项为干扰选项,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C选项为干扰选项,是主观唯心的观点。

D选项为干扰选项,是主观唯心的观点。

2.【正确答案】B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小问题——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昨天我们学完了哲学两大问题,为什么这里又来了一个“小问题”呢?因为从逻辑上形而上学与辩证法是要在回答前面两个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搞定。

根据对“世界是怎样存在”,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在这里,各位同学要注意,形而上学在选项当中经常考到,我们定位它的关键词是:静止、孤立、片面、无矛盾。在真题中,只要相关理论出现上述关键词,直接判定为形而上学。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在回答

A.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B.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C.世界是如何被改造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D.世界是能否被认识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解题思路】根据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对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辩证法坚持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干扰选项分析】选项A,“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选项C,“世界是如何被改造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为干扰选项。

选项D,“世界是能否被认识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物质观·物质的范畴

各位同学,从今天起我们开始进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的核心内容,即“唯物三观”。我们被称之为:物质观、意识观、实践观。这是历年真题考察的密集区,各位一定要注意。今天我们先看物质观的第一个考点“物质的范畴”。首先,大家可能对“范畴”这个词比较陌生,“范畴”这个词在考试中只需把它当做“定义”即可。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实质内容:

20 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2.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3.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是我们大纲中的物质的概念,这个概念不是让大家去背,而是学习之后你从此就会区别什么是物质,什么不是物质。

我们来一道模拟题,小心哦这道题比较难:

【多选】下列概念当中属于哲学的物质范畴的是:

A.人类社会

B.生产关系

C.爱情

D.语言

 

知道题目如果同学们学习过唯物史观的话就会更好理解,人类社会、生产关系(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经济关系)、语言(这个最难)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的物质种类。

而干扰项选项D“爱情”,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至少我这样认为的。

 正确答案: ABD

物质观·物质的定义方式

昨天我们学过物质的定义,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2.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3.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那么这个定义是怎么得出的捏?

答案是: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注意!这是一个小题考点,而且它很隐蔽。这句话什么意思,我们一般定义一个概念的时候,通常要找它的上位概念,比如iPhone是什么?是手机。但是物质很难找上位概念,于是找了一个貌似与它有比较相近的概念来定义,这个概念就是“意识”

1.对概念下定义的方式通常有多种,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物质的属性进行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1.【正确答案】A

 

【解题思路】对概念的定义方式通常有两种,第一种就是通过概念的属性进行定义,例如“玫瑰花是植物的一种”,但是以这种定义方式对“物质”这个概念进行定义却是行不通的,因为“物质”是宇宙间最大的概念,其本身是没有所属的,只有其他概念属于“物质”。于是,列宁对物质进行定义采用的是第二种方式,即通过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进行界定,所以如果我们回顾教材上物质的定义,就会发现“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为意识所复写、摄影和反映”这些关键词了。所以选项A正确。

 

【干扰选项分析】

选项B,通过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和通过上文所分析的“属”定义方式类似,不是列宁对物质的定义方式,故不选。

选项C,上文已经分析,通过物质的属性对物质进行定义,这种方法行不通,因为“物质”是宇

宙间最大的概念,它是不存在属的,故不选。

选项D,对物质进行定义,不可能通过实践来进行,因为实践归根到底属于物质活动,故不选。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什么叫“客观”,就是不以人的意念为转移客观实在性就是物质的性质,一个概念的有什么性质,我们是头一回学,如果你通读整个哲学书,你会发现很多概念有许多性质,如:客观性、有限性、无限性、多样性、普遍性,这些都是命题的重点,老师届时会给大家总结。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与其他哲学学派有很大的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

A.人类能够实在感知的自然事物

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具体结构

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解题思路】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指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感觉所感知的客观存在,即物质世界。不管物质的形态、结构和属性如何千变万化,但其客观实在的属性却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不变的,因而具有永恒性和绝对性,客观实在性是万事万物共有的特性。本题中的客观实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选项C正确。

【干扰选项分析】选项A,客观实在是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既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还包括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同样可以感知的社会历史活动,也就是说客观实在不仅仅指的是“自然事物”,所以A选项说法不全面,故不选。

选项B,错误特征与A选项一致,客观实在不仅仅指的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还包括很多无形的事物,因此B选项说法不全面,不选。

选项D,错误特征与A、B选项一致,客观实在不仅仅包括“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还包括很多“看不见”的物质,因此,D选项说法不全面,故不选。

【正确答案】C

 

物质观·物质与运动

物质与运动是一个客观题的高频考点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给位同学在这里要做个笔记:运动=变化,做题和后续讲解时用的上。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脱离物质谈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脱离运动谈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1.《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正确答案】D

2.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变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解题思路】本题题干中慧能的意思是,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人的心在动。关键词“心”明确地告诉我们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物质的本原,精神是本质,认为精神是运动的主体,所以选项D正确。

【干扰选项分析】选项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这是唯物主义观点,而本题题干中慧能的观点是唯心主义,故不选。

选项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两者不可分割,这是唯物主义观点,而本题题干中慧能的观点是唯心主义,故不选。

选项C,慧能的基本观点是运动的主体就是精神,精神运动是运动的唯一形式,而根本不存在什么“物质运动”这个说法,或者说认为“物质在运动”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因此,选项C不符合慧能的观点,故不选。

2.【正确答案】C

【解题思路】变是运动,不变是静止,整个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本题题干中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就是说明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因此,正确答案为选项C。

【干扰选项分析】选项A,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而不是变,或者运动。

选项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的观点属于夸大绝对运动,否定相对静止,最终将导致诡

辩论。

选项D,变和不变是对立统一的,不能说是绝对对立的。

物质观运动与静止关系

今天我们来学运动与静止,这是一个高频考点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并通过习题反复练习,我们先看看它的内容: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在这里我想问问诸位同学:静止也是一种运动对不对?答案是肯定的!

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

运动和静止相互区别: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联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1“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解题思路】本题题干中“风定花犹落”表明静的时候更能衬托出动,“鸟鸣山更幽”表明动的时候也特别体现了静,所体现的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因此,正确答案为选项B。

【干扰选项分析】

选项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的表述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选项C,动和静从哲学方面理解也是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所以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它们之间不是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选项D,动和静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正确答案】B

 

物质观·运动与静止的方法论

各位同学,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哲学的“方法论“,什么叫方法论,就是学这个知识点我们有什么用。当然,在考研范围内,方法论有两种一种叫做”理论上的方法论“,指的是学过这个以后我们就能够批判别人是错的;另一种,我们称之为”实践上方法论“,指学了这个原理之后我们能够改造实践。

我们看一下运动与静止的理论上的方法论:

夸大静止,否定运动将导致形而上学;夸大运动,否定静止将导致诡辩论。

上道题:

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但他的学生反驳说“人连一次都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

B.后者是相对主义诡辩论

C.前者肯定相对静止

D.后者否定绝对运动

 

【解题思路】“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体现的思想是: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

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是绝对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所以选项AC正确。

“人连一次都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思想过分地夸大了绝对运动,否认静止的存在,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东西,是相对主义诡辩论,所以选项B正确。

【干扰选项分析】选项D,“人连一次都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思想否认静止的存在,并没有否认绝对运动,反而是夸大了绝对运动,完全否定了相对静止,故不选。

【正确答案】ABC

有同学说,自己就是找不着刷题的“套路”和窍门,做再多题都不得要领,怎么办?

提醒大家不要慌张,现阶段我们都有可能碰到类似的情况,因为大家的基础不牢不会对做题方法及时进行总结,也可能造成自己复习效率慢

但刷题环节是我们强化阶段致胜的重要利器,一定要牢牢把握、不容有失误和懈怠之处!

福 利 时 间 !

沪江考研刷题班即将上线,限售3000份,

课程上线48小时内,将有惊喜最低价等待开抢!

入Q群:491206408 第一时间获取抢课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