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心灵鸡汤和成功学充斥了所有的媒体渠道,在他们看来,成功似乎是一件人人都能干成的事,只要照他们说的做就好了。然而,这显然是胡说八道,不然为什么成功的依旧是少数人呢?难道其他人都是弱智吗?或是不识字、看不了成功学?今天我们要推荐的,就是一本跟这种胡言乱语唱反调的书:

 

Outliers - The Story of Success

异类——成功的故事

中文版长这样:

 

这本书的作者,是《华盛顿邮报》的商务科学类专栏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他曾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一。

 

这本书一出版就走红全球,而它的中心思想却一点也不美妙。它直接告诉你:“成功的确只能是少数人的事”,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异类”(outlier)作者很诚恳地表示,这些人是“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

 

首先,他认为,异类的形成,需要“优势积累”,而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包含在这个过程当中。市面上流传的各种努力方法、成功方法论、学习技术,都是针对这个环节;比如著名的“一万小时训练”;通过训练能让人变得更强,这谁都能想明白,但是如果要成为某方面的高手,就需要一万小时的高质量训练,这个听起来也没毛病;但是,你的出生环境真的能支持你进行所有的“一万小时训练”吗?你所在的文化环境允许吗?你父母的知识水平有高到让他们不给你添乱吗?或者,你会不会在生理层面上就已经具备了劣势?书中提到了一个有趣的例子,那就是加拿大的冰球运动员,那些杰出的运动员,基本全是年初出生的;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年幼的运动员是根据年龄分组进行训练的,同一年的就是一组,而对于小孩子来说,一年当中的身体发育是相当惊人的,所以年初出生的孩子毫无悬念地会比后面出生的孩子强很多,于是“天才”和“非天才”的区别就这样由出生月份给锁死了。

 

另外,你成功与否,以及你的成功方式,往往在很大程度上被社会现状左右着,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中国的房价,70后买一套房相当于80后工作10年。不过,这本书也不是完全的黑暗一片,它也在给我们一些启示:比如,如何尽可能提升自己努力的价值,再比如,如何为社会变革做好准备。总之,它不是一本成功学,而更像是一本警示录。如果你对自己以后的日子还感到摸不着头脑,那你或许可以看看这本书。

 

OK,来讲讲今天的词 outlier。这个词的意思是“异类”、“局外人”,既可以表示“和一般人不一样的人”,也可以表示“受冷落的人”同时,它也能表示“异常值”

 

那么,我们来造个句子吧~

Sometimes being an outlier can be a good thing. It gives you more opportunity to reflect.
有时候做个局外人挺好的。这能让你有更多的时间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