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与朋友谈到一个问题,是否英文好在英国就能一帆风顺。我说这是一个“是也不是”的问题,现借此专栏,将自己的经验粗略总结,与初到英国的同学分享。

优秀的英语成绩,固然对于在英国学习生活有帮助,至少将节省修读语言课程的时间。经历过国内的高考、四六级、各种英语竞赛,以及雅思托福的训练,外加伴随着香港电视台英语节目成长,我的英语水平在抵英前已经得到相当大程度的锤炼。到埠以后,却仍觉不足。尽管我能够与同学交流,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对于他们话语的文化背景,仍然不甚了解。例如,同学说了一个笑话,身边的同学哄堂大笑,而我却仍在寻找该故事的笑点;又如,几位同学就英国的某项新政策侃侃而谈,我却如外人一样,不明其中细节。这中间存在着语言障碍,包括大量的专业词语,同时也存在着不同文化背景带来的理解差异。想要克服这些障碍,没有捷径,只能多听多说,通过交流增加自己的词汇量,锻炼表达能力,适应谈话方式,同时累积谈话内容的相关知识。初到的那一年,我将大部分课余时间,花在与英国的同学参与各种活动,即使有时做“旁听生”。从长远来说,这对于进一步提高我的英语交流能力,加速融入英国的生活和学习,认识来自不同能文化背景的同学,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但是优秀的英语语言能力并不是适应英国生活的唯一条件,尤其在适应英国的学习方面。英国教学的重要一环是让学生学会“求学”,而不仅仅强调“怎么做”。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诸如seminar(讨论会)以及group discussion(小组讨论)等由学生主导的课堂。在我遇到的新生里,有些表示不适应研讨会的学习方式,感觉学生就相关问题七嘴八舌地讨论,似乎毫无方向及重点,一两小时的讨论,经常没有一个最后说法,实在不清楚这类型的讨论原因为何。就我的经验而言,持这一观点的同学,大多习惯了问题总有唯一正确答案的教学方式。而这唯一正确的答案,几乎都是由老师根据教科书灌输,学生需要做的是紧记其内容,而不是学习如何通过寻找相关证据,得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至于在课堂中时刻准备回答他人的疑问,并且陈述自己的意见,更是鲜见于国内的课堂。它们甚至可能被视为扰乱课堂纪律,因此不被鼓励。

然而研讨会的开展,要求学生大量阅读相关题目的背景资料,有时包括准备幻灯片,向参与讨论的同学作介绍,而教师一般只是从旁提点,有时候也会加入提问的行列。完全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方式,除了熟练的语言能力,更需要努力及勇气。还记得初上课之时,有一次研讨会中,同学们陷入了激烈的争论,而我特别沉默。研讨会结束后,一位同学对我说,莫让自己一言不发,即使觉得自己的思绪还没有整理完毕,也要争取发言的机会,互相讨论有助于发展自己的观点,同时,参与讨论将让大家知道你不仅做了功课,而且愿意为我们的课堂增添一个观点。观点不管对错,积极踊跃地讨论总能帮助你学习到很多。不仅要学会吸收同学们的观点,也要学会释放出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