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是主题
  在传统意义上,人们往往视博士后为学生的成分大一些,因为博士后在出站时如果考核合格的话,国家人事部要为其颁发有关的证书。这和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在毕业时拿毕业证学位证没有两样。但我认为,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大学生等的教育是以成绩为主要依据的,而博士后的培养则主要以成果为考核依据。博士后没有课,不必因循在校学生“三点一线”的模式,其管理也完全靠自觉。那么博士后在站期间到底做什么呢?做研究!
  每一个进站的博士后都知道,在他们进站申请的时候,会填写一些表格,而其中的一个主要的内容就是你有什么研究课题,计划进站后研究哪个课题,或从事哪些方面的研究,同时还要给出你以前的研究成果,倒是学习的成绩不是主要的取得进站资格的指标。在站期间,每一位博士后都要在国内或国际的核心刊物上发表4篇以上的论文,还要尽可能多的出成果,此外,流动站还指定了国内有名的核心期刊,让我们在上面发文章。殊不知,在这些期刊上发文章,无疑是挑战国内顶级权威。因为能在这些期刊上发表文章的人,都是新闻学界的当权派实力派,姑且不论他们文章水平的高低,单是他们如雷贯耳的大名,期刊的编辑者们就没有不采用的理由。另外,一些领导的文章,一些时效性比较强的文章和应时应景的文章也要充斥不少的版面。算来算去,能够留给无名小辈的版面并不多,多年来来稿的积压,漫长的审稿和排队等候,要在短时间内发表文章不是那么容易,除非你的论文很有水平,而这个水平就是建立在扎实研究的基础之上。这也就促使博士后们横下心来硬闯华山一条路。可以想象,没有扎实的研究为基础,这些成果的取得几乎是不可能的。
  兼修是主课
  前面已经讲过,博士后没有课,但这并不等于博士后期间就不再研修课程。相反,是要研修更多的课程。在硕士、博士学习期间,由于有明确的专业方向,深入进去比较容易。正如古人所言“偏工易就,尽善难全”。在某一个方面达到“工”的水平是容易的,而要全面取得成绩,做全能运动员就比较难。博士后恰恰是要做全能运动员。要兼修而不是“偏工”。
  如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在招收进站人员时就特别注意知识及学科的构成,不是囿于新闻传播学专业,哲学、社会学、教育学、中文、历史、外语、法律、经济、管理等专业的博士也是该站的主要生源,且比例不小。这些人员进站后有比较多的交流、沟通、联谊等,在相互的交流中既可体现自己的专长,又可以映衬出自己的不足,环境给他们提供了兼修的机会。博士后多数人有过工作的经历,他们知道自己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怎样才能全面起来,因此在进站后会有目的地兼修一些课程。复旦作为知名的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大师云集,为这种兼修提供了保证。
  目前,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拥有不少国内知名的教授,拥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高自考新闻专业副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传播学研究分会会长、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等我国新闻教育的领头人若干人。这些国内一流学者的存在,又从另一个角度保证了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的兼修成为可能。
  超越是主旨
  我本人获得的是教育学的博士学位。在当时研究教育问题的时候有一种观点:大学教育提供的是知识,研究生教育提供的是方法,博士生教育提供的是境界。由此类推下去,我本人臆想,博士后教育提供的应该是超越。在国家有关博士后培养的文件中有“博士后研究制度是人才开发的重要措施”、“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学术交流,博采众长”、“避免‘近亲繁殖’”等文字,通过对这些文件的解读,结合本人在站学习研究的体会,我认为博士后培养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超越。
  据悉,国家在博士后培养方面的投入是巨大的。这既是学习借鉴了国外高级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是从全面提高我国的科学文化水平出发作出的英明决策,是保证我国各级、各类学科不断有新人出现,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良好态势的有力举措。国家的期望当然是博士后能在学习研究中取得突破,实现超越。同时这种期望也具体地体现在了设站单位的选择,培养和考核指标的设定,制度保证和待遇等几个方面。由此,超越是博士后的不二选择。博士后由大学、硕士、博士一路走来,上课和考试他们驾轻就熟。他们是我国应试教育的佼佼者。但博士后如何完成由学习到研究的转变,完成由学习者到研究者的转变是实现超越的关键。
  复旦新闻教育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生培养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几十年来新闻教育的丰富积累积淀为博士后研究进行了有力的铺垫和实验。多年来,它们在理论新闻学、中外新闻史、应用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媒介经济学、新媒体研究等方面形成了优势。学院的学科和学术地位位列全国前列,博士后在这里研究,基本可以看到和了解到全国乃至世界的水平,能从总体上把握研究的前沿走势,为超越奠定了基础。最新的科研成果能很快获悉,学院的图书报刊资料收藏丰富,教学科研设施先进,为超越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复旦是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的重镇,在学界还比较讲究“出身”、讲究门派的情况下,你要想无愧地宣称自己是出自复旦,即便学校和你的导师不那么严格的要求你,你自己就会感觉到肯定得拿出一些真功夫来才行。既想超越别人又怕被别人赶上的双重压力使你不得不心不旁鹜地投身到钻研学问中来,并以取得学界公认的成果为圭臬,这为博士后的超越提供了心理压力和精神动力。
  一般来说,博士后的指导老师是学科中的领军人物,比如我的指导老师丁淦林教授是学界公认的权威。跟着他学习,既是站在巨人的旁边,当然有可能在巨人的扶持和培养之下,“站在巨人的肩上。”进站以来,丁老师从治学理念、治学思想、治学方法等各方面对我进行严格要求。他说:没有一个对如何做学问的基本认识,在治学的过程中就有可能失去目标和方向;如果没有严谨科学的治学思想,有创造、超越、永不停步的思想,很可能浅尝辄止、或步人后尘。他能现身说法,能很好地把握和把控我的研究进程。他的一句话,一个提醒,一次概要的点拨就会使你有茅塞顿开醍醐灌顶之感。这无疑是实现超越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在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再加上博士后本人的努力,实现超越是有可能的。从近年来对博士后的考核结果来看,这应该作为评价博士后研究水平的一个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