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英文摘要:美国研究型大学与城市互动机制研究
作者姓名:郄海霞
论文题目:美国研究型大学与城市互动机制研究
作者简介:郄海霞,女, 1978年4月出生,2004年9月师从于北京师范大学王英杰教授,于2007年6月获博士学位。
中文摘 要
论文以城市社会学中的城市化理论和城市社会互动理论为基础,系统梳理了美国研究型大学与城市关系的演变历史,比较分析了欧洲和美国大学与城市关系的不同特点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建构起“三维九要素”分析模型,对美国研究型大学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互动主体、互动要素和互动机制等进行了逐层深入的分析,最后提出“大学-政府-企业-市民”网络式互动机制。论文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理论探讨与个案分析相补充的原则,力图厘清美国城市发展与大学发展之间的关系、大学管理者与市政领导之间的关系、大学师生与周围市民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文献法、比较法和个案法等研究方法。
全文包括导论和正文,正文分为六章。
导论部分主要说明了研究问题和研究对象,阐明了选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分析了已有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对本研究涉及的主要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介绍了本文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对美国大学与城市的关系进行了总体回顾,总结了美国大学与城市关系的特点。大学与城市的关系源于欧洲中世纪,美国大学与城市的关系并未像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那样从一开始就延续欧洲的历史,而是经历了从分离、对抗到初步“联姻”,再到全面互动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学与城市的关系表现出不同于欧洲的显著特征:早期的反城市倾向、在空间选择上重小城市而轻大城市、大学与城市关系的后天性、大学与城市关系的多样性等。二者关系的变化受到地理因素、文化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共同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研究型大学与城市的互动机制离不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
第二章提出了美国研究型大学与城市互动机制的分析模型。互动机制不是事先存在的,而是互动主体和互动要素在一系列具体场景中通过多种方式逐渐形成的。美国研究型大学与城市的互动体现为研究型大学与城市政府、产业组织和市民三大主体之间的互动,这三大主体构成了美国研究型大学与城市互动的三个维度。土地、税收、知识、技术、人才、住房、交通、社区环境、文化教育是三个维度中的九个互动要素,从而形成了“三维九要素”的分析模型。在这一分析模型中,三个维度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以具体要素为核心形成了相互联系的网状结构。通过这一分析模型,可以深刻地揭示研究型大学与城市互动的主要模式和运行机制。
第三章分析了美国研究型大学与城市政府之间的互动。鉴于以往关于研究型大学与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关系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本章重点分析研究型大学与城市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具有很大的自治权,与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关系比较密切,但较少受到城市政府的管辖。公立研究型大学主要通过州政府来管理,在法律上城市政府要遵循州优先原则和行政豁免权原则。私立研究型大学不享受行政豁免权,与城市政府的关系相对复杂些。城市政府对研究型大学的管理主要表现在一些公共领域,如防火和安全规章、吸烟和饮酒、房屋出租、土地使用和规划、税收等。土地和税收是研究型大学与城市政府争论的焦点,也是双方互动的核心要素。城市政府一方面通过地方法规制约着研究型大学的某些扩张行为,另一方面又必须遵循州法律和大学自治的要求,只能行使有限的权力;研究型大学既需要城市政府提供资源支持,又要保持自己的学术独立。二者围绕土地和税收等要素展开了长期博弈,这种博弈既体现了研究型大学与城市之间权力制衡的关系,也蕴含着研究型大学与城市政府之间不同的目标追求、服务对象和价值取向。大学校长、副校长、市长、城市经理以及其他领导层在研究型大学与城市政府的互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校长和市长在协调双方关系、缓解矛盾冲突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他们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是实现大学与城市良性互动的关键。
第四章分析了美国研究型大学与城市产业组织之间的互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对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和课程设置具有深刻影响;研究型大学则通过自身的优势为城市提供新知识、新技术和高素质人才。科学研究是研究型大学的突出特点,大量科研成果通过各种技术转让形式应用到企业中,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城市的经济实力。大学毕业生和大学教师则成为企业的重要人力资源库。不仅如此,研究型大学还为城市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许多研究型大学成为所在城市最大的雇主,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发动机。美国研究型大学不仅以个体方式影响着所在城市的经济和产业发展,而且通过集群方式为城市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在高校集中的城市,高校的集聚效应比任何一所高校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都大。
第五章分析了美国研究型大学和市民之间的互动。研究型大学的师生和周围市民是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两大群体,不同的文化特征使双方在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追求等方面存在很大分歧。但由于双方在资源上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因此形成了一种既冲突又合作的竞争性共生关系。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方面,如住房、交通、社区环境等;他们之间的合作主要表现在文化教育领域,如为当地中小学提供师资、为中小学生个人提供各种辅导、为市民提供接受成人教育的机会和文化资源等。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二者冲突的根源在于掌握“文化资本”不同。研究型大学的师生是“文化资本”的掌握者,而市民常常没有资格获得足够的“文化资本”,这一差异使研究型大学师生和市民在社会空间中处于不同的位置;社会空间位置的差异进一步加剧了“文化资本”的差异,使双方的文化区隔现象不断被复制。文化的冲突是客观存在的,为了实现共同的长远利益,研究型大学与市民之间需要寻求文化认同,双方都应该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增加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建立各种沟通渠道,以一种积极和宽容的态度看待对方,这样才能减少冲突,增强合作。
第六章对美国研究型大学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型大学与城市互动的各个维度之间、各要素之间形成了有机联系的整体,即“大学—政府—企业—市民”网络式互动机制。该机制通过政策引导机制、市场调节机制和文化整合机制共同发挥作用。政策引导机制通过联邦资助政策和税收政策、地方法规在宏观上保证了研究型大学与城市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市场引导机制通过自由竞争、供需调节、产学研互动增强了研究型大学为社会服务的效率,使双方的互动充满活力;文化整合机制通过寻求文化认同和增强信任减少了研究型大学与城市各利益群体之间对抗和冲突,增强了互动的文化资本。总之,政策引导机制、市场调节机制和文化整合机制分别从不同维度引导、制约和规范着大学与城市之间的互动过程,只有三种机制共同作用,形成互动网络,才能发挥各种机制之优势,弥补其不足,实现研究型大学与城市的“双赢”。
最后,论文对中国高校与城市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中国高校与城市互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论文指出,政府主导型的互动机制以及农业经济和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制约着我国大学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提出要加强中央政府与地方“共建”的力度,利用市场自发调节的作用赋予大学充分的自主权,并增强大学与城市的相互认同感,形成有效的文化整合机制。
关键词: 美国,研究型大学,城市,互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