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博士生招生改革新政,外语笔试不过关仍可参加浙大博士生招生复试,截止目前共有20名考生外语未过而被录取,其中一半以上是社会考生。据8月23日新华社报道。

想招进一些别具一格有独创见解的科研高手充实博士生队伍,这种想法无可厚非,也是与时俱进的一种招生方式。但是运用不当就会引来众人非议,反而有作假之嫌。

英语的地位不用多说,虽然有人说英语快赶上母语甚至有超过母语的地位了,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英语在国际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中的确起到很大作用,如果没有良好的外语基础,就无法进行国际交流,连起码的外文资料都看不懂,何谈开阔视野,触摸国际学术前沿呢?这些道理我们的高校不可能不清楚,但是为什么又非要一意孤行放松对英语的考核要求呢?

说白了就是英语是一些人的软肋,特别是社会考生,由于脱离学校较久,业务能力可能强,但英语却日渐生疏,使得很多人想有个博士头衔却不能如愿,现在搬掉了拦路虎,就可以凭借手中的权力寻租和财富开道,堂而皇之地当上博士生。而事实也证明,浙大这一政策使得很多社会考生圆了博士梦。这些人中有几个是平民百姓就很难说了。现在一些地方,很多博士生特别是文科类博士,大都有一定的权力背景,他们混个博士头衔,为今后的仕途再镀一层金,更可以飞黄腾达了。而有的导师也可以因这些博士的来历得到很多利益,这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

虽然浙大说有比较完善的考核标准,要想进来还必须附带很多证明材料,但是这些材料如何证明其是优秀的,其界定是弹性的模糊的,而且也不是一两天能定夺的,另外,一个项目的完成往往有很多人的努力,有多少是自己独自担纲完成的在短时间内也很难考察。有的所谓优秀硕士论文的评定也有猫腻,在一些地方就是谁的导师职位高,谁的学生论文就能评为优秀论文,这种事情已屡见不鲜,所以很多证明材料并不能以理服人。而英语测试就不同了,它至少是客观公正的,在试题面前,人人平等,是驴是马拉出来遛遛,大家眼见为实才能心服口服,而且英语在当今的地位也使得我们有必要把它作为一道招生关卡,给无权无势的人一点点公平机会,但如今连这一点公平也将消失殆尽,而新的考核制度又很牵强附会,与之配套的监督机制能发挥多大作用还没有考证,所以取消英语测试并没有得到多少掌声,反而一石激起千层浪,让人觉得新一轮的学术腐败正悄悄上演。

看来,一项新政的出台还是要经过深思熟虑周密计划才行,否则朝令夕改,左右逢源,公信力和影响力就大大降低,这实际上有悖于博士生的招收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