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行博士生入学考试制度,议论不少,诸如减少招生数量,缩小招生规模,扩大导师自主权,改变招生模式等等。这些问题都事关重大,我无从置喙。倒是一些有关的小问题,感觉有说上几句的必要,是否提供考试参考书就是其中之一。

  据我所知,很多单位招考博士生时,都开列了考试的参考数目,从七八种到三四种,数量不一。对其他学科我不了解,自然也没有发言的权力。单就文科,至少是文学类而论,我认为没有这个必要。因为此举不能从文科的学科特点出发,忽视了对考生知识根基更宽厚的要求和对考生学科视野更宏阔的要求,也忽视了对考生实际素质与真实水平的考查,还一定程度上方便了考试投机,很难让真正适合学术研究的人才脱颖而出,实在是弊大于利。

  博士生入学考试是为了选拔从事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与其他类型的考试有着本质的不同。如中考,高考,甚至时下的考硕,都是对考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有一整套*作规则和评价体系,考题规范,有纲可据,有章可循,有本可依。考博则旨在了解考生理论积累与应用能力,了解考生的基本素质与科研潜质,从而确定考生是否合乎要求,是否可堪造就。不能像其他考试一样,确定重难点,划定范围,指定参考书,然后把一些画地为牢的知识,玩起师生扔飞碟的游戏。

  现在从研究生考试开始就给出几本参考书,明确具体细致的考试范围。只要考生肯下机械记忆的苦功夫,围着几本书死缠烂打,不能倒背如流,也可烂熟于心,考试时都会有绝对不俗的表现,取得叫人咋舌的高分。没读过一页鲁迅,写不出文从字顺的文章,照样能在现代文学专业登堂入室,三年到头,修成正果得学位。博士考试也是如此。还是拿文学学科说事吧,我接触过一些该专业的研究生,他们的确是优哉游哉,轻松潇洒的一群,当然了,同样自在逍遥的不仅仅文学一科。平时文学作品不读,理论著作不看。想考博的就一门心思地专攻外语,考硕时怎么做,如今还是毫不走样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考硕考博就是考外语,那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啊。专业再牛,外语不过,都叫你功亏一篑,壮士扼腕。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呢,哪个还有功夫来鼓捣专业课这老什子。再说了,拣个能提供参考书的学校,大不了就是来上几个不辨晨昏的突击记忆,到时一切齐备,从容搞掂。

  可以说,相当一部分人所以考试,就是冲着那顶目前还算诱人的博士帽来的。献身学术,建树学问云云,说真的,自打算考试之初就无此宏愿呢。准备考试都已无需旁搜杂学,博览群书了,考取后哪个还沉潜书堆劳心费神呢。都知道,只要能被老板收编,那顶博士帽就可谓触手可及。因此能提供考试参考书,对这部分人真是善莫大焉,能让他们一开始不读书,到头来还是书不读。而且仍能一路绿灯,畅行无阻。外语过关,背功一般,便可读了硕士读博士,如果还有那份继续问鼎更高学位的雅兴,一不小心再拿个“博后”,也只是个时间早晚问题。不知博士后还用不用考,考时还有没有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