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主任,您看这孩子怎么了!就快高考了,可他天天嚷嚷‘学不下去了,不考了’,还经常无缘无故和我们发脾气,大吵大闹……”上周三上午,在市环湖医院心理门诊,一位中年妇女向市环湖医院和总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张勉教授诉说着苦恼,话语中充满焦急与无奈。

 

“小伙子,你现在有什么感觉?没事儿,咱随便聊聊天。”张勉笑着对坐在面前的男孩说。

片刻沉默后,低着头的男孩终于开口:“前几天学校进行了模拟考,我考得不好,可我应该能再考好些的,唉——我本来想考复旦,可就凭现在的成绩和状态,连门儿都没有,这可怎么办啊?我现在只要一拿起书,脑子里翻来覆去就一个声音——‘考不上了,这么多年白念了,干脆不考了’说什么也学不进去,有时心慌得难受……”

“这孩子是典型的考前焦虑症。最近,像他这样前来求助的高三考生挺多,每天都有几个。”看着母子俩满怀希望地走出诊室,张勉回过头对记者说,现在离高考还有不到20天,是冲刺的紧要关头,也是考前焦虑症最多发的时候。在这个备战高考的最关键阶段,考生首先要调整好心态,这关系着高考的成败。而考生心态受家长影响很大,因此家长要带头给心理“松绑”。

警惕孩子三种表现

从目前门诊看,高考前焦虑症主要有紧张恐慌、强迫回想、心力疲惫三种表现,家长应提高警惕,发现异常及时带孩子进行心理咨询。

记者在门诊中见到的那个男孩,就属于紧张恐慌型。其主要表现为对高考严重缺乏自信,认为自己不行,考不上理想大学,只要一面临学习状态,紧张恐慌情绪就会出现,满脑子都是“完了,考不上了,要考不上怎么办”等,难以进入学习状态。不少孩子会出现失眠、厌食、烦躁、易怒等,有的甚至提出放弃高考。

强迫回想型的孩子,主要表现为学习时脑海中不断出现较弱科目的薄弱环节、模拟考试中的错误等,如某个英语句法、某个物理或化学定律。孩子越想摆脱这些想法,就越摆脱不掉,无法安心学习,常常坐立不安、易怒、暴躁。

心力疲惫型的孩子,总感觉精疲力尽、头昏脑涨、腰背酸痛、吃不香、睡不着、心慌气短,认为自己病得厉害,撑不下去了,也常会产生放弃高考的念头。

两方面因素在作怪

张勉认为,这些焦虑表现的产生,主要与两方面因素有关。

首先,考生自己或家长对高考的期望值过高,为实现理想或不辜负家长的厚望,要求自己一定要考上大学或某名牌大学,只能成功不许失败。由于过分担心失败,备战中一旦出现诸如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等困难,就会产生紧张、恐慌情绪,出现心理问题。

其次,在超大量的复习和繁重的备考中,部分体质偏弱的孩子会出现一些身体上的不适,进而影响学习状态,结果因为害怕自己顶不住,无法以最佳状态应考,而产生了以心力疲惫型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问题。

家长要帮孩子认清自己

“要摆脱这些不良心理,首先要对高考有一个正确认识,并对自身情况有一个客观判断。”张勉说,高考固然重要,但它绝不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径。同时,考生也要对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有一个客观评价,以制定合理的高考目标。

在这方面,家长的作用特别重要。考生作为“当局者”,在各方面因素的感染下,容易在认识上出现偏差,使高考目标不合理。而家长作为“旁观者”,绝不能跟着孩子一起紧张、焦虑,一起不切实际地制定过高的高考目标,给孩子增加压力。家长这时该做的,是帮孩子客观分析、认识自己,找出薄弱点,不低估、不高攀,制定合理目标。

同时,家长要自然地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回家后感到舒心。绝不能过分关注孩子,时刻督促其学习、无微不至的过分照顾等,都会给孩子增加压力和紧张,均不可取。

有氧运动是最佳放松方式

张勉说,在迎战高考的冲刺阶段,不少孩子不会合理安排作息,这也特别需要家长的帮助。目前阶段,孩子知识水平已基本定型,即使再加班加点熬夜复习,也未必会起多大作用。因此,从现在开始就应调整状态,改变不良作息习惯,使生活规律尽量与高考时间保持一致,避免身体过度劳累。

此外,不能因为学习紧张而忽视了运动。即使再忙,每周也要抽出时间进行至少3次慢跑、快走、打羽毛球等有氧运动,每次半小时至45分钟,以出汗且不感到疲劳为宜。适度出汗的运动,可使体内一些有毒物质经汗液排出体外,能促进交感神经兴奋、提高肾上腺素水平,使人产生欣快感、愉悦感,对缓解脑疲劳、释放负性情绪、放松心身有非常好的效果。运动看似占了时间,但能明显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调整心身状态,增强体质,因此应该坚持。在这方面,孩子如果做不到,家长要带头,最好和孩子一起运动,在运动中也可和他聊天沟通、交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