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安徽省高考自主命题的第二年。回顾去年我省理科综合生物卷,如果说,由于贯彻了“平稳过渡”的总指导思想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命题的维度空间和范围,致使新课改的一些先进的理念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那么,与去年相比,今年我省生物学科命题则有较大的突破,总体感觉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活,活中求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注重基本知识和重点主干的考查,命题基点回归本位

整体上,今年生物卷无超纲题、偏题、死题和争议题。命题注重了高中生物基本知识的覆盖面,如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分裂、酶与代谢、内环境与稳态、生态、光和作用、神经调节、免疫、遗传基本规律、生物技术等主要内容得到了具体落实。试卷以“代谢、遗传、稳态”为三大命题中心,以重点主干知识作为试卷的基本骨架,突出了重点知识的重点考查。试卷格局呈正态分布,其中,细胞相关基本知识考查占12分(选1、2)、代谢考查占14分(选3、第29题Ⅰ)、遗传考查占21分(选4、第31题Ⅰ)、稳态考查占24分(选5和6、第30题)、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考查占9分(第31题Ⅱ)、实验能力考查占10分。命题基点回归高考本位。

二、突出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考查,命题目标导向明确

从生物学科教育最终价值取向上说,如何体现生命科学作为自然学科的特征,强调生物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关键。高考命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实现生命学科素质化和应用化教育目标的重要导向。从2010年安徽高考生物卷每一道试题的结构中,我们不难看出,知识和能力并重,着力体现对知识的系统性理解、综合应用和分析能力的考查,成为了命题的主旋律,从而也就给整个试卷注入了“活力”。例如:选择题第1题,虽为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基本知识考查,但学生须全面系统分析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内在联系,站在“结构决定功能”这一认知高度上才能做出回答;选择题第2题,从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染色体分配规律去考查遗传信息的传递特点,学生必须综合对比两种细胞分裂过程,从核遗传物质的“量变”上升到“质变”的分析,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所在,知识理解和迁移能力得到考查;而选择题第3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合成酶和诱导酶)原为老课本中所要求掌握的,但在本题中通过图文予以呈现,并非超纲,实则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提取信息的自主学习能力;选择题第6题则以“群落丰富度和种群密度”这两个基本概念为出发点,考查学生表格信息获取能力。在主观题中,第29题Ⅰ的光合作用探究曲线分析和应用、第30题神经冲动传导路径(反射弧)分析、第31题Ⅰ遗传性状分析和绘制遗传图解,都是这一命题目标高度体现,此举必将对我省今后的生物新课程教学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三、平稳过渡和立意创新兼容互补,命题定位把握准确

我省自去年实行高考全面自主命题,曾向社会承诺三年实现“平稳过渡”。对于这“平稳过渡”,如果我们理解为:一年“稳”,二年“渡”,三年“新”。那么,去年为兼顾广大历届考生,生物学科命题多以老课本知识为基准,选修本部分考查的知识点虽与新课本接轨,但都为记识水平检测,达到了求“稳”的目标;而对于今年面对考生格局的变化,我省较好地把握住了这“渡”中“度”,平稳过渡和创新立意兼容互补,命题定位把握准确。

1、调整《说明》,备“渡”之需。今年我省在充分调研新课程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对《考试说明》作了适当的调整,调整后的知识点和考例显示:适度增强新课程所要求的生物教育三维目标的考查成为了今年生物学科命题“渡新”的指导思想。2、布旧立新,稳中求“渡”。应该说,今年生物卷无难题,仍然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保证考生获得一定的基本分,甚至有些题目还有去年所考查的知识点的影子,这是求“稳”。但不再对基本知识去直接考查,转换新情境,则是“渡”新。如第30题第1小题,仍旧去考神经冲动的产生与钠离子的关系这一知识要点,但却放在了“海水、KCl溶液、葡萄糖溶液”的新情境下,增强了知识应用和分析能力的考查;第31题Ⅰ又涉及到了绘遗传图解,但却渗入了单陪体育种这一环节,遗传图解绘制打破常规。这就是在“渡新”中立意。

3、强化了生物实验技能的独立考查。生物实验考查不再以教材实验为载体,通过完整子题(第29题Ⅱ)实现对实验设计技能的全面考查,命题思路缜密,题型较以往开放性强。但其所涉及的考查要点如变量处理、变量控制、变量(预期结果---因变量)分析等则都是遵循了新课程对生物学科的实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固本而更生,为“渡新”之亮点。4、适当增加和加强了新课标新知识点的考查。如增加细胞间信息交流(选1)、群落丰富度(选6)、浆细胞(第30题第3小题)、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中MS培养基和激素配比(第31题Ⅱ)的考查,强化“基因和性状的非线性关系”(选4)的考查。这是在“渡”中直接呈“新”。

5、注重了命题的情境化。今年生物学科命题结合了“生态调查(选6)、农耕实践(第29题Ⅰ)、西南部旱情(第29题Ⅱ)、重症肌无力(第30题第3小题)、草莓生产(第31题Ⅱ)”等诸多情境。命题中渗透的生活气息、反映的社会热点、体现的生产实践经验等情境,既可以体现生命科学独特的学科魅力,还可以缓解考生的应试压力和疲劳感,增强题目的新颖性。

综上所述,2010年全国高考安徽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卷能给人以“知识与能力并重,基本与创新并举”的新格局和新面貌,可谓“面包+牛奶”,一份科学而合理搭配的营养早餐。诚然,试卷中也存在少数值得斟酌之处,譬如:在第29题Ⅰ中涉及“光能利用率”这一老课本中才有的名次概念,是否妥当;而第30题第2小题,在先后两次问及“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语句之前加上“完成此过程”是否更准确些。(安徽省铜陵县第一中学 杨京举)

作者简介:杨京举,安徽省铜陵县第一中学教研室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市级骨干教师,市教科研先进工作者,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获得者,安徽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获得者,安徽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