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文是根据道德起源实验的故事,展开的戏说,是一系列博文的之三。

今天还是先说一个在网络上看到的老故事,看看大家有什么体会。大家看故事虽然轻松,但也需要从中发现你所需要的东西,比如儿童教育:

书接上回,心理学家为了研究道德的起源和阶级的起源,利用五只猴子做了一个非常实验,在上次基础上,改变了某些实验规则,变成了道德沦丧实验:

天变热了,笼子里的猴子们想冲凉却找不到地方。终于出现了一位反潮流英雄,猴子HERO。HERO在无意中碰到了香蕉,理所当然的引来了一顿饱打。但在挨打的过程中,猴子们享受到了冲凉的乐趣。等身上的水干了之后,猴子A在无意中碰撞了HERO,使HERO又一次接触到了香蕉,于是,猴子们享受了第二次冲凉,HERO遭到了第二次痛殴。

在此之后,只要大家有冲凉的需要,就会有一只猴子X挺身而出,对HERO进行合理冲撞。大家对HERO的态度也有了明显的不同,在平时大家会对HERO异常温和,以弥补在冲凉时为维护规则而不得不对它进行的暴力举动。

一天,在大家冲凉时,饱受折磨的HERO闻到了香蕉的清香,生物本能使它在别的猴子心有旁鹜时将香蕉吃了。而且此后没有了新的香蕉来填补空缺。猴子们陷入了另一个尴尬境地:没有冲凉的水,也没有香蕉,只有HERO。

于是,另一个规则形成了。猴子在烦躁的时候会痛打HERO出气,HERO不得反抗。当笼子里的旧猴子被新猴子换掉时,新猴子会在最快的时间内学会殴打HERO。

终于有一天,老天有眼,历尽沧桑的HERO被另一只猴子代替了。猴子们失去了发泄的对象,只能任意选取一个目标进行攻击。从此以后,笼子里的猴子们不吃不喝不冲凉,唯一的举动就是打架。

这就是道德的沦丧。

故事我复述到这里,也就结束了。不知道大家看完,有什么体会?我井中月想,许多人看完这个故事,体会可能比我还深,而且会有多种的体会。说到儿童教育方面,这个故事也是很有启发的,比如,在婴幼儿的家庭教育中,家长非常喜欢纠正孩子的行为,生怕孩子养成不良习惯。为此,不惜想方设法去抓孩子的问题,已满足自己的心理满足。参见《点评:纠正孩子12个坏习惯》。

错误,多指不正确的认识、行为、动作等。是人都会犯错,孩子也是如此。孩子进行试错,是他们快速成长的方法之一,故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不断的试错过程中逐渐变得成熟。可如果家长太担心孩子犯错,就会把视线偏向孩子不足的地方,千方百计地设卡、加护栏。有时候为了验证自己的正确“预言”,甚至故意“挖坑”让孩子跳进去。参见《点评一位妈妈教育孩子的方式》。

当孩子进入幼儿期以后,已经开始拥有自我意识了。他们希望对所有未知的事物进行探索,尽管家长说过“不能摘香蕉”,但孩子依然想“吃一次香蕉”。于是,孩子某此“摘香蕉”被发现了,就遭到全家人的一致批评或训斥,甚至是受到体罚。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也会感到一种快感,认为自己做了一件非常正确的事情,以为拯救了孩子。参见《约翰的胡子和孩子自我评价》。

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多少会接受错误教训而不再犯。可有些家长比较焦虑,眼睛总盯着孩子不好的地方,在孩子未再犯之前,就设想孩子会再犯,甚至不惜“故意碰撞猴子HERO,使其接触香蕉”,或故意拿“放在明处的香蕉”来引诱孩子进行“钓鱼执法”,以此验证自己的预言!其实,我井中月想这样的做法,对自我控制和对错误认识不清的孩子来说,可以说是毁灭性打击。参见《点评:让宝宝“听话”的惩罚》。

当然,这些总抓孩子错误的家长,平时也会对孩子异常温和,以弥补在为维护规则而不得不对孩子进行的“暴力”举动,甚至会利用礼物来获取孩子的爱,以维持一个正常家庭的运转。这种“打一巴掌给个甜枣”教育模式,很可能让孩子混淆错误的后果,他们为了尽可能获得好处,会利用撒谎、欺骗等方式来推卸责任,避免被家长直接看到“摘香蕉”。参见《并非所有错误后面都是恶意的》。

等有一天,孩子真被发现做了“摘了香蕉并吃了”,或干脆采取撒谎、欺骗的方式,根本不让家长发现,其结果造成家长失去了目标。可是,某些家长已经习惯使用负面视角看待一切,当孩子“无懈可击”时,就经常把自己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不愉快,带入家中并找对象发泄。经过一级级的传递或孩子被直接选为对象,孩子最后成为了“垃圾桶”!参见《教养坏习惯:没有正确的父母角色变换》。

假若有一天孩子长大了,有了身体和思维上反抗的本钱,于是,他们就成为了真正家庭战士。因为他们经过太多的指责、争吵“训练”,为维护自己的权益,自然也具备较强的攻击性。从此以后,和道德沦丧实验最后“笼子里的猴子们不吃不喝不冲凉,唯一的举动就是打架”一样,本应该是温馨和睦的家庭,也变成了一个充满“火药桶”的战场!参见《案例分析:孩子犯错后要学会解决问题》。

所以,从道德沦丧实验中可以看出,家长不要剥夺孩子试错的机会,更不要不考虑错误的动机就对孩子进行惩罚,或采取“钓鱼执法”的方式。否则,孩子很难获得直接的认知和体验,也学不会独立思考,更不会发现错误和分析原因,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会弥补错误损失。同时,家长也因为总盯着孩子的不足之处,很难看到孩子的努力和进步。(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和育儿书籍《生活场景中的教子智慧》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