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井中月看到一个着急回家的妈妈,带着约4岁的男孩在路上走。那个男孩边走边玩,到了一个分岔口时,非要往小区内的滑梯方向走。妈妈不干了,说:“你要是不回家,我就自己回家了!”说完就撇下孩子,自己往另外一边走了。

不知道是否这招吓唬孩子的“必杀技”使用次数太多了,孩子已经有了“免疫”能力,这孩子愣是自己往滑梯方向走。这位妈妈看了看,嘴里低声“咒骂”,但双脚还是折返跟着孩子走了。随后,只好用强把孩子拽回家了。自然,孩子有情绪的爆发,是不可避免的了。参见《教养坏习惯:故意吓唬孩子》。

这位妈妈的做法,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许多时候太成人化了,把对成人的行为要求,放在孩子身上,这直接导致对立的出现。比如,父母看时间到了,就要求正兴高采烈玩玩具的孩子去睡觉,如说:“到睡觉时间了,你快上床!”在说话前,父母完全是按照成人之间的说话方式和逻辑思维来进行,认为孩子明白什么时间会做相对应的事情。参见《说话缺“你”字的儿童教育》。

孩子是非常感性的,对幼儿来说也不具备逻辑思维。成人认为很正常的事情,到了孩子那边,就可能产生无数个为什么。这种不对等的交流方式,加上孩子的兴趣点和成人差异太多,这直接导致孩子很可能会拒绝父母的要求。如果父母不想收回自己的话,除了采取严厉说话、训斥、责备、用强、打骂以外,好像没有什么好办法了。

所以,当父母要求孩子完成自己的“指令”,首先要考虑到孩子是否会拒绝,若孩子“拒绝”后,你有没有对应的解决办法?若没有解决办法,则要考虑你的“指令”,孩子会听从的可能性有多大?若听从可能性较低,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不听从,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还是说话方式不对?在排除物质和金钱引诱以后,是否换种说法孩子就会接受?参见《要把孩子当成大客户去沟通!》。

在让孩子“听话”上,有一些基本的原则需要家长注意,例如:

第一,想让孩子能听从自己,父母要说到做到的话。不要为了吓唬孩子,就说自己也做不到的话,千万不能出尔反尔。比如,父母想让孩子回家,说了类似“你要是不回家,我就自己回家了!”的话,本身就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孩子初次遇到可能害怕,但经过几次,孩子会明白这是假话。所以,当孩子不相信和不听从时,父母真的不要孩子了?

还有一种说到做到,就是父母说话要算数。许多父母为了缓解孩子的情绪,或勾引孩子做某些事情,喜欢在事前许以“重利”,可事后孩子来兑现承诺的时候,就找各种借口推脱。经过这样几次,孩子自然能从直接经验中吸取教训。等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孩子将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变相反抗,诸如磨蹭、发脾气、故意破坏等,甚至是直接拒绝。参见《别让物欲玷污孩子自然天性》。

第二,想让孩子能听从自己,父母尽可能别命令口吻。命令,一般是上级向下级发布的权威性的指示,多为不管他人感受而必须执行的。这种居高临下的交流方式,孩子感到压抑和紧张,会引发本能的动物性自我保护。加上孩子难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只要稍微有“火星”,立即引发孩子的脾气。其结果,父母想让孩子做的某事,往往不了了之。参见《案例分析:不用命令语气去让孩子做事》。

第三,想让孩子能听从自己,父母还需要会说话。比如,孩子玩耍中把衣服弄脏了,如果说“看你这样子,脏死了!”,或说“你今天又把衣服弄脏了,我很生气,我不希望这样!”都不是很恰当,带有明显的指责,尽管后面的也是对事不对人。但当家长说“看样子你今天玩得非常开心,我也非常开心,来,快换衣服吧!”孩子会是什么感觉?参见《“具体化”是提高表达法宝》。

第四,想让孩子能听从自己,父母还需要给孩子有动力。比如,你到菜市场买西红柿,如果自己不亲自挑,论斤,摊主喜欢挑小西红柿,但论个,则喜欢挑大西红柿给你。这是因为摊主的目的是多卖和好卖。同样,想让孩子快点回家,就要想办法让孩子知道回家有“好处”。比如,快回家能玩玩具和听故事,或在回家路上增加趣味性和玩游戏。参见《让孩子听话的更有效方法》。

第五,想让孩子能听从自己,父母布置的任务一定是孩子可以完成的。比如,你带学龄前的孩子去和亲朋好友吃饭,你想让孩子在整个用餐时间内都保持安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在这样的场合,孩子不是重点和谈话对象,易被家长忽视。所以,你越让孩子安静,很可能会越闹。比较好的做法是,等孩子吃的差不多,安排专人陪着玩。

在实际生活中,可能会有许多父母面对自己的孩子,发现就算自己能认同、接纳孩子,也注意和孩子的沟通方式,但孩子的“天气”说变就变,很可能就是不“听话”。此时,就需要父母多考虑“后手”问题了。也就是说,家长根据以往孩子的表现,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推测出其可能出现的反应,并想好每种反应的应对,不怕最后孩子不听。参见《6角度37条谈孩子发脾气原因》。

儿童教育在某种程度上,真和下棋一样,就是设计好每个后手。好棋手要让对方一直跟随自己的步伐,逼着对手按照自己设想的方式走。但这样做的前提是,棋手要推测对手可能的几种应对,再想好自己的下一步。否则,若只是考虑当前需要,走完再想,那是很难赢棋的。当然,这里也有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和开始学棋是没有本质区别的。

比如,你着急回家,孩子却还想在外面玩。此时,你让孩子直接回家,孩子可能不听,或出现较大的情绪问题。所以,家长可以设想:时间是否允许孩子玩滑梯?如果允许了,孩子可能会玩很长时间,要考虑和孩子约定时间,如5分钟;如果孩子答应了,若到时间还不肯回家,那也不浪费这5分钟,自己是不是去找几根狗尾巴草编一个兔子准备引诱孩子?等等。参见《点评一位妈妈教育孩子的方式》。

所以,不管面对孩子问题,还是成人面对生活、工作中的问题,要换一种方式去做,多设想几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争取让对方主动按你的想法去做。想做到这点也不难,只要你能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多了解对方的需求,沿着往情绪好的方面发展就可以。如果你具备了这点,不仅能多角度看问题和养成思考的习惯,也使自己更容易被对方接受。(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著有育儿书籍《生活场景中的教子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