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对于初入职场的“菜鸟”,怎么做才能被老板慧眼相中?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出国留学重要吗?有哪些困难又有什么收获?一个动物学家,怎样华丽转型成为广告传媒人?本期沪江专访众成就广告CEO李映红,听听他的人生故事,让他告诉你怎样在改变中,不断进步。

 

[本期嘉宾]  李映红,生于1969 年,现任众成就广告首席执行官兼合伙人。18岁毕业于四川大学遗传学专业,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管理学硕士。先后在默多克新闻集团历任悉尼、北京、上海以及香港的高管职位,在宏盟媒体集团历任中国区CFO、总裁兼COO等职。

面对改变,乐观的心态最重要

1996年,27岁的李映红和妻子移民澳大利亚。李映红的生物学教育背景,并不能帮助他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这时的李映红,毅然决定重回大学,在悉尼科技大学学习人力资源管理,之后又拿到了管理学硕士学位。谈及这一次跨国跨学科的“飞跃”,李映红不胜唏嘘:“在异国他乡,为了生存,就必须重新学习。”

在李映红看来,他人生之路的诸多改变,都不是他刻意为之。从动物园管理员,到新闻集团CFO,再到广告传媒公司CEO,李映红觉得,这些变化,都是顺理成章的。“我的性格是很随遇而安的,我并不会刻意去改变什么”,李映红认为,“在职业生涯中改变与否,主要是看你的事业是否有发展。”

李映红坦言,他在新闻集团虽然是从普通的财务做起,但几乎每年都得到晋升。之后加入到宏盟媒体集团,就需要新的工作方式,现在成为众成就广告的CEO,这些改变都建立在他自我奋斗的基础上。“所以说,转变与否,其实还是看你是否把自己的职场管理好,是否处于一个上升的状态中。”

回首自己的奋斗历程,李映红觉得,乐观的心态给了他最大的帮助,“我从小到大,无论碰到怎样的困难,在海外那么多困难,我都一直保持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坚持自信的状态。不这样的话,很多时候压力是顶不住的。”

对未来的年轻人,出国留学是必要的

18岁从四川大学毕业,24岁赴英国留学,27岁移民澳大利亚,李映红的求学之路是漂泊而曲折的。忆起初到澳大利亚时的沟通难题,李映红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澳大利亚人的英语口音很重,有一次在悉尼火车站,听广播里报站的声音完全听不懂。然后问当地人为什么那些站名我听不懂,当地人表示,他们自己也听不明白。”

国内学习的英语,与英语国家里实际使用的英语,有很大差别。李映红刚在新闻集团工作时,是负责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一块财务报表的汇总,要和各分公司的财务总监通电话。于是一开始,带有斐济口音的英语通过电话传来的时候,让李映红完全没了方向。为了尽快克服沟通上的困难,在国外,李映红一直坚持两点。一是多和当地人交流,熟悉当地口音,少待唐人街;二是多阅读当地的报纸,既锻炼英语,又有了和当地人攀谈的话题。

在李映红看来,对未来的年轻人而言,出国留学是有这个必要的。“不同文化、不同企业背景的熏陶对年轻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国在科技、商业等领域还不完善,出国留学后如果还能在国外工作几年,回国后就有更强的竞争力。”

而李映红觉得,“独在异乡为异客”时遇到的困难,也可以成为一笔财富。“学会照顾自己的衣食住行;当处在华人是少数族群的环境中时,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国外有些大学,每天你的课在哪里上它都不会通知你,要你自己去找的。这就是一种管理自己的学习工作的能力。”

1998年在悉尼科技大学读硕士时,李映红上了一门“新颖的课”:通过网络学习课程,作业是上传到网上供老师批阅。而在此之后,随着接触的增多,对李映红而言,网络学习褪去了神秘的面纱,变得日益司空见惯。“我认为像沪江网这样的网上学习平台,肯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李映红的眼光一向精准,“但我觉得网络不会取代课堂,课堂的社交功能是网络比拟不了的。”

初入职场,态度决定一切

作为CEO,如果要提拔一名员工,什么因素是最重要的考量?李映红的回答是:态度决定一切。“真正要提拔一个人,态度远远要高于能力,能力差一点没关系,只要你工作态度好,愿意努力,这种人才是有前途的。即使你再有能力,工作态度差,这种人也是非常难用的。”李映红坦言,态度决定一切,这是他和许多公司老总交流后达成的共识,而许多职场新人不明白态度的重要性,更不清楚,“态度”究竟指哪些。

在李映红看来,“态度”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否对生活乐观积极?面对社会不公的时候,你是成天抱怨还是积极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二、面对工作上的困难,你是选择退缩,还是选择知难而进?比如初期进入职场的时候,面对工作分配的压力、工作量的压力,你是选择努力把工作做好,还是选择逃避?

“态度决定一切”,这不仅适用于初入职场的“菜鸟”,即使是摸爬滚打多年的高管,也需要时时审视自我的生活态度。而李映红,当他从宏盟媒体集团离职,来到新成立的众成就广告担任CEO,回归创业者的角色时,他也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回归创业者,有很多新的要求。首先,像我这种来自跨国公司的高管,国际企业文化和本土企业的文化本身就会有区别。以前管着好几百人的团队,现在面对规模相对小的本土公司,就需要放低身段去做一些很草根的事情;其次,要随时注意成本控制;最后,要对业务,对社会关系非常敏感。这些,对一个创业者而言,至关重要。”李映红说这番话的时候,带着真挚和坦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