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开始,几乎所有的省份高考都开始实行综合科目的考试了。对此,每个老师都会深有感触,尤其是这些科目的任课老师,高考的改变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对学生的影响更不用说了。您认为“综合”给您带来了什么?是否达到了改革的初衷?总体上看,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 

盛书山:“综合考试”的种种弊端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意识和综合能力,造就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各级教育机构、各界人士都伤透了脑筋。学校领导、教师和教研人员对此也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等等,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意识和综合能力。但是,近年来高考采用的“3+X”命题模式,希望以实行“大综合”和“小综合”办法,来增强学校领导和教师的“综合”意识,引导学校开设“综合课”。这种做法的出发点虽然是好的,但从实际效果看,收效甚微,甚至是事与愿违。有的省意识到了它们的种种弊端,今年已经废止了这种做法。可是国家考试中心仍然采用这种命题模式,确实值得反思。 

1. 采用“3+X”命题模式的目的是增强学校的“综合”意识,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各类师范院校和各级教师进修院校并没有开设“综合”专业,老师们没有学习“综合”的经历,各级教育部门也没有对所有的高中教师进行过系统的有关“综合”教学方面的培训。尤其是广大农村中学,教学条件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各科教师不配套,教学负担特别重,如果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搞好各自学科的教学是能胜任的。但是,要他们“串门”搞“综合”,就有点勉为其难了。同时,他们的工作量大,也很难分身搞“综合”。事实上,许多学校教师仍处于“各人守好自家门”状态。形成了事实上的教学与考试的“两张皮”现象。高考突然冒出个“小综合”、“大综合”来,这不是在难为考生,尤其是农村的考生吗? 

2. 目前能设计出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试卷的命题教师毕竟是凤毛麟角,我国绝大部分学校和教育部门还拿不出像样的“小综合”、“大综合”试卷和训练题来。就连近几年来的高考的综合试卷也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绝大部分都是各科的“拼盘”。学校领导只好要求各科教师像足球守门员一样“各人守好自家门”,各人把自己的学科教好。教师的状况如此,怎能用考试的办法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意识,“授予”学生“综合”知识,“训练”学生的“综合” 技能呢? 

3. 增加了考生的压力。如理、化、生知识基本上是独立的,中学教材上的有些术语也不一致,考生难以“综合”;几科试题的顺序排列不合理。近年来把40多分的物理两大题放在最后,由于心理上的压力,许多考生以为放在最后的,就是最难的,干脆不做了。同时,半天时间连考三科或六科,把考生累得晕头转向,疲惫不堪,怎能发挥他们的水平? 

4. 有失公平。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中学的教学条件好,师资实力雄厚,其“综合”课有可能上得名副其实。而农村中学的教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很难落实“综合”的要求,无法做到“科学地体现不同学科基本理论的沟通、归纳和提升;合理地表达不同学科主体知识的概括、交融和延伸;适当地反映不同学科考试内容的分量、层次和布局”。而学生高考却要同样面对“综合”,后者在竞争中就明显处于劣势。 

5. 影响教学管理。把各科“综合”在一张试卷上考试,教师教的质量优劣谁也搞不清楚。一些“综合”教师打趣地说,感谢考试专家们把我们“综合”在一起,我们教的效果怎么样人家不知道,我们自己也不知道,现在真是干好干坏一个样了。好逸恶劳乃人之常情,这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很大的负面效应。学生考好了,大家都说有功劳,或者自己有功劳;学生考差了,大家都说没责任,或者说是别人的责任。据媒体透露,这几年高考,综合学科考试成绩不理想,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如果各科教学没有实现“综合”,而考试却率先进行“综合”,是不切实际的,如果仅凭用“综合”考试的办法来推动“综合”,是很难奏效的。我们认为这种命题模式应该尽快改革,不要明知不对仍然苦苦坚持。 

金一峰:“综合”也不过是“考试” 

提到综合考试就想起了我的高考,那是一段令人难忘的时光,难忘的不仅仅是当时刻苦学习的经历,更多的是对于中国考试制度的思考。 

那时的综合考试还是一个新事物,3+综合,也就是物理、化学、生物这三门的综合。对于新的考试模式,学生很迷茫,老师也很困惑,如何来学呢……如何来教呢……但我们心里都清楚,无论是什么样的考察方式,在努力复习一年之后我们所面对的依旧是“高考”,我们所乞求的仍然是“分数”。而且我们知道新事物的陌生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所以内心依然平静,依然在忙碌着,为着自己的理想,为着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综合考试带给了我什么?改变了我什么?它没有改变我对于将来的期望,它也没有改变我奋斗的方向。甚至连我学习的计划和学习的方式都不曾有丝毫的变动,惟一的那一点点不同,似乎只是考试的内容。也许有人会不同意我的意见,认为考试内容的改变必将影响到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方法,但请相信,我所说的是事实,那是我的亲身经历。不过我也同意,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对考试内容的任何变动都将引起教学的变革。可是当时的综合只是一种简单的拼盘,甚至可以说是三份试卷的粘合,所以理科综合只不过是徒有虚名。 

不关注高考已经有几年了,因为那东西对于不需要面对它的人而言是毫无价值的。有人说现在的综合命题有了改进,也有人说将来的综合命题一定会有所进步,可我都不信。的确,我没有看过现在的考卷,也没有了解过这几年的考试大纲,但我知道如何去应试,知道如何去学习。 

物理、化学、生物这三门学科已经独自发展几百年了,各自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学得越多,学得越深入,自然“综合”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只有在非常粗浅地认识事物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全面地考虑问题。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需要深入地研究一个事物时,我们往往将各种不需要或者不重要的因素统统剔除,留下一个简单的模型。对于这个抽象事物的研究使我们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到真正需要的地方。然而事物是复杂的,现实中的东西也不是抽象的模型,所以现代科学往往需要大家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这么看来有深度的“综合”是不可能的。其实我们高中自然科学的内容深度自然是谈不上的,但要在几分钟内完成一道题目,那样的“深度”也许已经足够了,要知道即便是学科内也没有多少优秀的综合题。 

否定理科综合是很容易的,因为各科目之间的界限太明显了,要想融合是不可能的。但我想指出的是,在我否定综合考试的同时,并没有在肯定以往实行的分科考试。那种考试制度带给人太大的压力,为了寻找那些“精英”,为了选拔将来的“栋梁之材”,考试的难度不断加大,学生的书包也不断加重。人们在看到孩子们被压得难以承受的时候才喊出了减负的呼声,于是各种各样的概念不经过斟酌便接踵而至。综合考试也就是这样的产物。它的初衷是好的,为了考察学生的能力,希望他们能够脱离题海。但这却是一个错误的做法,只是将孩子从水里救到了船上,可船依然行驶在题海上,更本看不到希望的彼岸。 

“能力”,考察“能力”似乎才是解决题海战术的根本之道。然而能力只有优良之分,没有对错之别。只有“惟一”正确答案的考试能够测试学生的能力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考试只关心对错,它并不关心对错的原因,在它看来,猜对的、抄对的、做对的都是一回事。即便是解答题,只要做过相关例题,也可轻松解决,是否学会那个知识点并不重要。这些是所有考试的共同缺点,不是它本身所能够解决得了的。考试所能做的只是测试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点,至于学生是怎样记住这些知识点的,是否真正学会书本上的内容,它就无能为力了,而这些恰恰反应了学生的能力。学会学习才是基础教育的目的,学校教育的时间太少了,一个人将来的路很长,只有懂得学习的人才会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综合考试终究还只是考试,不要将考试的功能过分地夸大,虽然它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那地位也不过是被人为抬高了的。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考试的局限性,不要寄希望于考试内容的改变来引起教育理念的变革。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优秀的教育理念需要每个人的努力,通过一点一滴的改进才能完成。期待着,愿孩子们的笑容能够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制约永远飘荡。 

梁建中 杨晓玲:“综合”是应试教育的改良剂 

笔者认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根本对立,高中师生疲于应付各种考试的根源与高考科目的设置有很大的关系。以前的大文大理考试模式把教材抠得过窄过细,有的知识是不需要死记硬背的,而命题(包括高考和平时的校内考试)的无孔不入和细致入微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三年之中有多少不该反复死记的内容如影随形地伴随着学生,一刻也不敢倦怠,消磨学生无穷的时间和精力,加重学生心理、课业负担,而没有时间去发散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丰富的个性。 

我国按学科体系来设计中学课程和考试,实际上肢解了科学。殊不知各地的奥赛搞得如火如荼,甚至幼儿园里也有了奥数班,大有席卷普通中小学学校之势。笔者亲眼目睹有的学生从初中开始就确定了“主攻方向”,音乐、美术、计算机,甚至体育等等,至于文化课,那只是劳逸结合的点缀。很多孩子“剑走偏锋”是否是我们过分注重分科带来的隐忧呢? 

“综合”科目设置顺应了时代要求,尽管目前在题目的设置上还有待提高和完善,但考察学生的运用各学科知识能力的基本原则已有所体现,所以其出发点无疑是正确的,目前对教师的教学冲击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只是暂时的阵痛。不用担心,其引导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会逐步显现。如果因为教师或学生出现的即时不适应也属正常,我们不应以此否定这种改革。“所有的交叉科学都有自己的一套体系,都是大学研究的课程,刚刚中学毕业的学生怎么能解决得了?”这种疑问恰恰表明了我们高中生的研究能力的低下,美国小学生就经常在研究连我们成人都难以想象的课题;法国的高考(会考)作文题更是大气,比如2002年的高中毕业会考的作文考试各科均有三题,学生可任选一题。举理科作文题示例:1.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力?2.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否受科学知识的局限?3.试分析卢梭论“人类的幸福、不幸和社交性”一文的哲学含义。卢梭说:“我们对同类的感情,更多产生于他们的不幸而不是他们的欢乐。为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基础是利益,因共处逆境团结在一起的基础是感情”。让咱们的高中生体验体验一下吧,是什么感觉。 

孙占杰:不能因为不适应而否认改革的成就 

近年来高考采用的“3+X”命题模式,触动了整个的基础教育,引起了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大的变革。本人作为一线的教师,经历了三种高考模式的备考应考工作。下面就本人的感受谈几点看法,请同仁指正。 对比新旧高考模式,我们很容易发现新的“3+X”高考命题,特别是近几年的命题逐步完善。比较突出的特点有如下几点。 1.试题的取材大量来源于课本之外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2001年数学试题的21题,取材于电厂的冷却塔的形状,考查学生用所学的积分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2003年文科综合的37题,以“厄尔尼诺现象”这一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环境问题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00年文综36题考查了WTO与中国经济、2003年33—35题以外贸焦点反倾销问题为背景、41题以人口问题为背景…… 2.重视综合能力和学科基本能力考查。如:2002年数学高考题的第10题,是由向量、等差数列、比例、圆的方程及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组合而成,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2002年文综1—7题以欧元为切入点考查了外汇储备、地理计算和其它知识; 2003年文科综合36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城市规划布局)的能力;此外,近几年在理科综合中,物理、化学、生物三科都大量地考查了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知识应用等综合能力。 3.注重学生创新思维方法的考查。如:2002年试卷中,理科第5,由思维直觉,发现2k+1为奇数,k+2为整数,可判定集合间的包含关系;理科第11、文科第12题,组合问题联系空间模型,开拓广阔思维空间;文科第13题,考查图表及其数据处理、分析、判定能力;……2001年文综粤豫卷的33题第(2)问,考查学生估算3条河流河源地区的径流量占全国的比例;2002年全国卷第8题,等压线数值的判读,考查学生的直觉思维。 这种新的高考形式无疑是对偏重知识结论、靠“题海”来提高成绩、靠“死记硬背”来储存知识的“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冲击,要求教学领域进行深刻的变革。现在,很多老师反映现在的教学无法应付这种考试以致造成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些困惑,这是一种事实,但应该改变的不是现在的“综合考试”方式,而是现在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像历史上所有的变革一样,只有高考发挥它的强有力的导向作用,才能引导教学理念的变革。我认为新的高考模式就是在引导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理念转变。 只有高考去选拔那些具备主动探究知识的考生,只有高考让那些靠猜题押宝、题海战术取胜的教师败下阵来,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才能真正地提高。近几年的命题也充分的验证了这一点。目前,中学的一线教师对于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题海的应考策略,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究知识的能力,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教学水平方面已经形成了共识。 我想新的“3+X”命题模式,引起的基础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是前所未有的,虽然仍需要不断的完善,但我们不能因为对高考改革的不适应而否认高考改革的成就。 

(本期对话小档案 盛书山:安徽省无为县教育局 孙占杰:山东省寿光市第一中学 金一峰:浙江大学大三学生 梁建中 杨晓玲:山东省寿光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