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为什么难出新意 

高考作文采用“话题作文”形式,始于1999年的“假如人的记忆可以移植”,定型于2000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此后一直沿用至今。2004年,高考作文题共15套,其中全国4套,各省市11套,大部分都是话题作文。“话题作文”较之过去使用多年的“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它的最大特点是“开放性”:立意、取材灵活,记叙、议论(有的对诗歌作了限定)多样。因而给考生提供了其他作文形式所难以提供的写作的自由度与发挥空间;从而能较好地显示考生的写作能力。由于该形式有诸多优点,故该形式一经固定,便好评如潮。由此推测,2005年,乃至以后相当时期,这种形式还会是高考作文形式的主流。 

尽管“话题作文”有诸多优点,但从近年考生作文情况来看,也存在和其他作文形式共同的问题——“俗套”,其中最主要的是立意“俗套”,一题共做,主题都差不多。比如2004年北京卷,在话题“包容”之下,所立主题几乎都是通过师生、同学、邻里、家庭成员等之间的日常生活中的小矛盾、小摩擦的消解,赞扬人们相互宽容、谅解、忍让的美德情怀。再如浙江卷,在话题“人文素养与发展”之下,大都通过人的言谈举止、知识学历等方面情况说明其对人之成长、发展的影响。由于话题作文大行其道,其立意“俗套”的问题较之过去的“命题”、“材料”作文形式可能更严重。原因是:“命题”、“材料”作文在审题上有一定难度(这也是改为“话题作文”形式的重要原因),故相当数量的考生仅因审题差异就拉开了一定的差距,再加上写作能力的差别,俗套和雷同现象还没有这么严重。而“话题作文”不存在审题的困难,一看就知道写作的范围和主旨,立意和思路很容易撞到一起。 

此外,“话题作文”的继续沿用还有可能成为新的“八股”,这无疑会加重立意“俗套”的趋势。事实上,该形式才仅仅几年,命题者与语文教师、考生就摸到了不少该形式的“套路”:命题者从个人、社会、国家、民族等人文方面考虑出题;考生凭着课外的广泛阅读往“话题”上靠。2004年高考后,许多考生反映“想不到的容易、轻松”;还有人总结说“‘话题作文’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主题“俗套”便难以获得主题的单项高分,因而大都为《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所规定的“主题正确”或“主题基本正确”的基本分。其实,主题“俗套”远不止于仅仅影响主题的单项得分,还严重影响着文章的取材、结构、语言、表达等一些方面的质量与得分。因为“文以意为主”、“意高文胜”、“主题是文章的核心、统帅、灵魂”,因此,主题“俗套”,也就难获高分。如此,作文总分平平,这就是高考作文“分数拉不开距离”的原因。 

另辟蹊径 创新为高 

要想使话题作文摆脱俗套获得高分,首先文章要立意深刻,“避俗求新”,做到以下几点: 

一、克服“套板效应”。考生在临场做话题作文时,主题会“不谋而合”,其原因除上述“话题作文”本身的先天弊端外,大致有二:一是由于他们年龄、生活范围、所学知识、思维方式等诸方面的大体近似而造成的对事物的认知水平的趋同性,这一点限于客观条件很难改变;再是人们所共有的思维方式的“套板效应”(朱光潜语),即人们思考问题时,往往会自然而然、情不自禁、不约而同地滑向一个同一的模式和套路。比如要写《我的老师》,一看到这个题目,几乎不用思索,脑子里就会立刻有了该文章的大致轮廓:以老师认真备课教课、辛苦批改作业为例,颂扬老师的“蜡烛”精神。不仅如此,甚至连“深夜的灯光”、“讲台上咳嗽”、“口袋里病历”、“岁月染白了双鬓”等情节、细节也都十分现成地有了。不言而喻,人人或大多人都进了这个“套路”,其主题乃至许多方面岂有不落“俗套”之理?知道了思维方式有此流弊,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克服。 

二、“剥去一层”。在别人对某事物、现象肤浅认识的基础上再深挖一层。比如,本世纪初上海经济区电子技术信息产品交易展览会举行了一个冷餐会,到会者有上海市和苏、豫、皖、赣四省有关经济管理部门的干部等1200人。宴会开始后,那些平时衣冠楚楚、有头有脸的人竟对美味佳肴一抢而空。对于这次不文明的冷餐会,解放日报首先发文《吃相难看》,指出抢吃者如此抢吃有失风度。不难看出,这个立意就属“庸人思路”,太肤浅;新民晚报感此,发文《不仅是吃相问题》,指出这是一个“规则”遵守的意识问题:那些经济界的人物连吃饭的“规则”都遵守不了,就很难相信他们能遵守经济市场的“规则”。显然,这个立意就比较深了;而文汇报还嫌意不到位,接着发文《事非偶然》,指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选拔干部的考察体制有缺陷,才使那些人一离开本单位的监督,便暴露了极度贪婪的真面目。三篇文章的立意一篇比一篇深,也一篇比一篇新。 

三、“文随时运”。社会现实生活永远是日新月异的,绝不会重复“昨日的故事”。因此,作文如能紧密联系、结合社会现实生活,就一定能写出立意新颖的好文章。仍以“包容”为例。当看到这个话题,就联想到当下的社会现实生活。那么,近些年社会现实生活与“包容”有联系的“大事”有哪些呢?如果平时能关心国内外时事政治,就一定会想到我国历届政府,尤其是新一届政府执政以来,对台,对南亚、东南亚等周边国家,甚至包括对某些西方大国在政治、经济、领土、领海等纠纷、争端、摩擦中所表现出来的海纳百川般的大度宽容、高风亮节……若以此立意为文,其文意不仅“新颖”,且“高远”了。(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张树亭)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5年4月20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