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对《义务教育法》执法检查报告进行了分组审议。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修改后的《义务教育法》实施两年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有一些困扰义务教育多年的瓶颈问题成为难点,需要进一步重视解决。

  收取择校费还算免费义务教育吗?

  接受均衡义务教育是教育公平的根本体现。路甬祥副委员长在《义务教育法》执法检查报告中说,在城市,义务教育不均衡的主要反映是择校问题依然严重,这仍是群众关注的热点。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陈希明对此深为认同。“报告中提到我们现在是实现了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但现在在城市中,小学和初中择校费很普遍,而且费用很高,家长有苦不敢说,这能算真正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吗?”陈希明发问。

  陈希明举例说,我们身边有一些年轻的家长反映,把一个小孩从幼儿园培养到高中毕业,还不算上大学,各种收费下来没有几十万元都培养不出来。“一位父亲很高兴、很欣慰的是,自己的小孩刚上了一所北京的重点初中,也是择校交钱的,小学都要交三四万元。”

  他列数择校费中家长的苦衷:实际上家长并不是自愿交钱的,但是不自愿也没有办法。要上一个好学校不认识人,就是把钱送去人家都不要。必须通过熟人介绍把钱给人家,给你开一张收据还是以企业的名义,学校不给你开。

  “这个现象比较普遍,很多城市都存在。它不仅是一种社会风气的不良、教育上的不公正,也会导致一些干部的腐败。北京一所比较有名气的重点小学,从校长到班子成员全军覆没,把赞助费装到自己腰包里了,而且组织教师出国旅游。”陈希明说,“加强对教育收费的检查,我觉得光检查不行,还需要监管和治理。义务教育中的不公平问题,需要下工夫研究,认真解决。”

  学校配置不合理农村教师现状引人忧

  全国人大代表张淑琴说,学校的规划、配置不合理,报告里列举的这些问题在东部同样存在。在中小城市,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开发小区的子女和农民工子女越来越多地在城市学校就读。但是开发商为了利益最大化,尽可能不建配套的学校,这样原来规划建设的学校就无法满足急剧入学的要求。加上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产生了择校热,使县市内的很多学校出现了每班七八十人,特种教室被挤占的现象。

  “学校教育用地严重不足,学校无法开展倡导的阳光体育运动。”张淑琴代表不无苦恼,“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占地40多亩,却容纳了6000多名学生,课间操只能分年级轮流做,安全演练也只能分年级开展。上次参加省里调研的时候,看到另外一所学校有5800多名学生,占地仅有20亩。”

  “在村小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少,很多农村学校进行合并,农村孩子要跑几公里的路去上学,这对于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来说,是很大的问题。农村的寄宿制学校食堂、宿舍的条件差,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农村学校没有取暖设备,厕所还是旱厕,D级危房大量存在。”张淑琴忧心忡忡。

  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农村教师队伍现状普遍感到担忧。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任茂东说,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成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

  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农村教职工基本编制标准偏低,农村教师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年龄老化与年轻教师缺乏现象普遍,外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教师紧缺。

  目前,一些不合格人员占据着教师岗位,缺乏正常的退出渠道,无法腾出编制补充年轻、优秀教师。2004年至2006年,全国约有10%的县连续3年未补充公办教师。一些农村学校五六年没有录用新教师。此外,一些地方还存在不少代课人员,聘用代课人员费用较低,因而出现了对教师队伍有编不补、低薪聘用代课人员的现象。据统计,目前全国中小学仍有37.9万名代课人员,其中81.8%分布在农村学校。

  据此,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建议,完善农村教师队伍的补充和培训机制,建立贫困地区教师特殊补贴制度;教师绩效工资与公务员津贴、补贴同步落实;为着力培养扎根农村的教师,还建议将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由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逐步扩大到省属师范院校;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议将“两免一补”政策(免除学生杂费和贫困学生的书本费,补助贫困寄宿制学生生活费)扩大到民办小学和初中学生。

  执法检查应向深层次拓展

  “《义务教育法》的检查今后还可以向更深层次拓展,比如教材的使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刘新成委员提出一个不为人注意的问题:基础教育学校的教材使用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而现在我们在使用教材方面是不是做得很认真、严肃?是不是严格按照程序做了?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这恰恰是现在检查缺位的地方。”

  他举例说,今年有这样一件事,一个很普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现在有三家非常著名的大出版社主动邀请他到他们的出版社就业,其原因是这个人的亲戚在某一个省有决定该省用哪一种教材的权力。“这一现象至少折射出在教材使用上,决策程序是不严谨的。以后的执法检查恐怕要从表层慢慢向深层展开,使检查更见实效。”

  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有委员不客气地指出有些地方存在着对义务教育经费“上增下减”的现象。

  “有些地方有钱盖大楼、有钱买好汽车、有钱出国旅游,但一谈到增加教育经费就没有钱了。关键是钱往哪里用?是不是真正用到教育上了?用到民生上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宋法棠一连串地发问。他讲了一件亲历的事。有一次他在出差的路上临时决定停车到某乡镇看一个学校,看到课桌严重不够,好多孩子趴在老师脚下的讲台上写作业。“县委书记县长知道我去了,就坐车跑来了,我一看他们坐着470大吉普,我就火了:你有钱坐这么好的车,你这所学校办得这个样子,于心何安?”

  “怎么样让执法检查监督更有力,真正起作用,把检查出问题的解决落到实处,要进一步研究,进一步加大监督的力度。”宋法棠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