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采访C罗,却被翻译喷长得丑!真正专业的译员到底应该什么样?
话说,前不久,“热门体质”的高晓松又登上微博热搜榜了。
事情起因是一位葡萄牙语翻译的爆料:
葡萄牙球星C罗团队来华参加高晓松节目《晓说》,但C罗在提问环节失去耐心,C罗团队不断用葡语抱怨,还用葡语说了句国骂Fode-se。
这位葡语翻译还“颇有心得”地揣测高晓松的颜值是让C罗不爽的主要原因。
并在推文文末自信心爆棚地总结:哪怕让我直接跟他葡语聊,他们可能都不会那么口无遮拦。
葡语翻译推文↓
互联网时代,一个小新闻都能迅速掀起涟漪。
更不用说爆料人的新闻故事里还有刚刚在2018年世界杯中被各家媒体写了个遍的体坛大腕C罗,以及在广大文青中占据“重量级分量”的高晓松。
很快,这条消息就占据了热搜位置,当事人本人高晓松也亲自在微博上回应,并列出了7点看法。
从高晓松的叙述来看,虽然双方录制过程与事先安排稍有出入、时间被压缩,但双方还基本都还是拿出了职业态度的,倒是这位翻译,违反了职业保密原则。
对此,高晓松还点名说:不知道以后谁还敢请他做翻译。
而在微博观众的留言中,舆论一面倒,谴责这翻译的不成熟表现↓
的确,对于这位译员来说,可能是逞一时之快,过了嘴瘾,但的确是严重违反了翻译人员都应遵循的NDA原则。
所谓NDA原则,全称是Non-disclosure agreement,就是我们常说的「 保密协议原则」,是劳务双方所必须遵守的商业准则。
A non-disclosure agreement (NDA), is also known as a confidentiality agreement (CA), confidential disclosure agreement (CDA), proprietary information agreement (PIA) or secrecy agreement (SA).
保密协议(NDA)也被称为机密协议(CA),或保密披露协议(CDA),专有信息协议(PIA)、守秘协议(SA)。
在对隐私权力非常注重的国外,很多行业都规定了严格的保密协议。
在国外,如果你生病住院了,要和医生会签订“医患保密协议”(doctor–patient confidentiality/physician–patient privilege),防止医生泄露你的身体健康信息。
如果你请律师打官司,也要和律师签“律师保密协议”(attorney–client privilege)。这样一来,你的个人财产、健康、身份信息都能得到有效保护。
即使是犯罪嫌疑人,警察也不能通过他的律师去获取违法证据。
即便通过这样的途径获取到了,也会因为程序不当(Improper legal procedure),证词或证物被判定无效。
甚至,如果你去教堂做礼拜,向神父诉讼内心暗黑小秘密或者忏悔罪行,
神父也不能对其他人透露你的信心秘密,因为祈祷者和神父之间也存在“祈祷保密协议”(priest–penitent privilege) 的束缚。
对于上述行业,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定,从业者会被永远禁业。
说回到翻译行业,在国外,译者和服务方之间也要签类似协议,一份标准的保密协议长这样↓
除了上面提到的保密性原则,要想成为受人敬仰的翻译大神,还需要注意哪些职业素养呢?
对于这个问题,美国著名报刊《大西洋月报》(The Atlantic)上就曾以美国总统贴身翻译为例,认真探讨过。
文章标题是:
文章说对于这些总统翻译来说,他们已经不仅局限于传达信息,还是总统的智囊团。
比如去年川普和普京在G20会面时,美国国内媒体就纷纷感叹川普总统班子资历太嫩,和经验老道的俄罗斯总统先比,川普根本不是对手。
当时美国媒体给出的标语是:
言下之意,俄罗斯来的两人政治经验加起来有80年,而美国这两位来谈事的政治经验加一起,刚刚1年。
但随后,《大西洋月刊》调侃道:这么算不对哦,我们怎么能把总统翻译漏掉呢。
毕竟,总统翻译们各个都是身经百战,有些人政治经验,甚至比新上任的总统还要多。
比如,上世纪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之后,副总统林登·约翰逊临时登上总统宝座。
外交经验欠缺的约翰逊总统就常向翻译们寻求帮助(tap into interpreters' wisdom)。
他出访会晤其他国领导时,会问翻译:
再比如,比如美国国务院语言服务办公室的主任Harry Obst就曾为7任美国总统提供过翻译服务。
这位传奇翻译 Harry Obst曾经把个人经历写成书,书名为White House Interpreter: The Art of Interpretation,成为很多高翻的必读书目。
他所积累的外交经验,自然比一直做房地产生意的川普要多得多。
所以,《大西洋月刊》认为:像川普这样的政治素人去参加峰会、会晤像普京那样的“老狐狸”时,还是可以倚靠这些老道的职业翻译提点一二,为会晤保驾护航的。
由此可见,对这类总统贴身翻译来说,他们的职责就不仅仅是翻译官这么简单,还担当了参谋的角色。
那么,下面来听听各国国宝级翻译的经验总结吧。他们到底是如何炼成的?又必须具备哪些职业素养,才能成为大神级翻译?
#1 强大的知识储备
有人说:翻译就像是万金油,需要各种知识都懂一点才能。
这点也得到了上面那位美国总统翻译大神Harry Obst的认同。
另外,我国翻译界的女神,总理贴身翻译张璐介绍自己在外交部的工作状态时说:“时时刻刻在上学的感觉”。
(总理贴身翻译张璐)
“每天要很早起床,要听BBC、VOA等英语节目充实自己。晚上回去要做功课,总结、回顾当天翻译的东西。有时候刚下飞机,时差还没倒过来,就被叫去,一练习翻译就是好几个小时,回来后全身酸痛,疲惫不堪,感觉像是被人痛打了一顿。”
除了疯狂练习,不断进行知识储备,每年总理的记者会,外交部都要提前一个月通知翻译。
从那时起,接到任务的翻译就进入‘冲刺阶段’。高翻们需要研究历年两会热点问题,整理总理一年来的讲话内容。
‘大战’前,还要模拟召开记者会,不上场的同事充当陪练,设计出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此外,还要进行‘彩排走场’。
再比如,周总理的翻译曾经就因为知识储备不够,当场有过小纠结。
在一次会议上,周总理说赵朴初是“居士”,但当时的翻译不知道什么是“居士”,好在周总理机智,随口补充道:“居士是不出家的信佛的人。
翻译译为“layman Buddhist”,才顺利过关。
#2 极高的忠诚度
Harry还说:想成为顶级翻译,还必须具备极高的忠诚度和责任意识。
由此可见,忠诚度是非常重要的品质。如果是一个口风不紧、喜欢到处八卦,或者没有责任意识,喜爱三面三刀的人,肯定是不适合当翻译的。
#3 危机公关意识
这位美国大神级总统翻译还说,想成为最顶级的翻译,还必须要有危机公关意识。
如果说初级译员完成的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那么高级翻译还需要成为发言人的“事实核查员”和“危机公关”。
对于这点,川普的翻译们肯定是体悟非常深刻的。
毕竟,川普的英文简直是disaster,单词、语法、句子结构统统不在乎,有时候随兴所至,胡言乱语,自创一套奇怪说法,甚至口误一大堆。
所以,现在美国总统的贴身翻译官们,还需要帮助语言不过关的总统纠正语言、事实等常识性错误,随时做好危机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