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说到古人的休假,多指古代官员的休假。士农工商是没有专人给他们放假的,虽然到宋朝,有些假日是全国皆休,但这毕竟是少数。

汉代 吏休假跟节令有关

谭继和介绍说,从古至今,中国各朝官吏的节假日制度很不相同,名目和天数自然也不完全一致。汉代以前,官吏的休假往往跟节令和时令庆贺活动有关,大型祭祀日即为官吏的休假之时,这时几乎所有人都要参与祭祀事务,饮食宴乐,官府也不办公。到汉代,官吏的休假制度走上正规,特殊节日也可休假,当时,每年的夏至和冬至都有固定天数的放假。有学者考证,最迟在西汉宣帝时期,夏至与冬至各有假五天,从夏至日与冬至日的前两天开始,放到两至日后两天。此外,元日、腊日、立春等重要节日也有天数不等的假日。

唐代 假种类比汉代要多

谭继和考察过,唐代官员休假时间种类比汉时要多,对不同节日放假天数的规定也要细致许多。今人乐道的元宵、清明、端午、七夕、重阳节,都有假,而中秋节更可以耍三天。另《唐六典》中记载:“内外官吏则有假宁之节,谓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寒食通清明四日,八月十五日、夏至及腊各三日。正月七日· 十五日、晦日、春·秋二社、二月八日、三月三日、四月八日、五月五日、三伏日、七月七日·十五日、九月九日、十月一日、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每旬,并给休假一日。”

《文昌杂录》里说:“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天庆节、上元节同,天圣节、夏至、先天节、中元节、下元节、降圣节、腊各三日,立春、人日、中和节、春分、社、清明、上巳、天祺节,立夏、端午、天贶杰、初伏、中伏、立秋、七夕、末伏、社、秋分、授衣、重阳、立冬,各一日。”

宋代 年放假七十六天

谭继和介绍,在宋代,公共休假制度的体系设置和休假规定,可谓在中国的休假史上“登峰造极”。宋人庞元英所著《文昌杂录》里提到,宋代的节假日一年有76天,但在《文昌杂录》所录的节日里面,并无中秋放假的记载。到南宋宋宁宗时,法典《庆元条法事类》“假宁格”规定,中秋有一天假。

元代立朝之后,节假日被大幅删减,元世祖在1264年颁布的公假规定,总共有16天节假日,但中秋并不在其中。明代的公假进一步紧缩,大部分传统节假日都被取消,清代延续明代的休假制度,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也无专门休假安排。

巴蜀民俗学家袁廷栋对此的看法是,一来明清两朝的节假日数量紧缩,除开重要的冬至、春节和元宵,其余民俗节日和节令节日一应取消,中秋也不例外。二来中秋在唐宋以后逐渐变为重要的民俗节日,无论是否有假,民间都有相关习俗传承。民国时期,政府对假期规定比较严格,袁廷栋介绍,此时中秋也不放假。

明清 秋节都不兴放假

著名民俗专家袁庭栋则介绍说,在我国古代,元明清三代基本上都不兴中秋放假。在元代,官员的节假日有些缩减,很大程度上减少的是节气的假日,放假的天数也略有缩减。1264年的休假规定中有:若遇天寿、冬至,各给假二日,元正、寒食各三日;七月十五日、十一月一日、立春、重午、立秋、重九,每旬各给假两日。

到了明代,只剩下元正、元宵和冬至这三个重要节日才有假放:元正五天,元宵十天,冬至三天,其余节日都不放假了。而清代,延续了明代的放假规定,由于冬至、元正和元宵时间接近,如果把明代的假期稍加延长,就可以连在一起,所以清代就将这三个节日的休假打通,官员封印,休假,具体的封印和开印时间则由钦天监在十二月十九日至二十二日,正月十九至二十二日之间进行选择。除此之外,别无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