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职称外语考试落下帷幕,考生们的吐槽却并没有停止。过于机械、为考而考、考用脱节,自20世纪90年代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等级统一考试在我国推行以来,这样的弊端就日益显现。

直到走出考场,刘霞紧张的心情才稍微缓解了一点。一个多月来,这位38岁的出版社编辑买参考书、上培训班,甚至每天都要经受莫名电话、短信推销“保过密卷”的骚扰,只为了能尽快解决掉这只堵在她职称评定路上的“拦路虎”。

3月29日,百万大军和刘霞一起步入2014年度职称外语等级考试的考场;30日,各地纷纷爆出考试违纪数字,四川省查出近百名“枪手”,宁夏发现193人违纪、118人严重违纪……这样一场被网友戏称为“年年被吐槽,年年都得考,还年年有人铤而走险”的考试,究竟能否检验专业技术人员的外语水平?评定职称是否有必要设定这样一道“门槛”?喊了多年的改革无法落地,沉疴又到底在哪儿?

A、职称外语考试怎变成“万人嫌”?

去年11月,一篇“作家铁流为评副高职称,考了12年英语、计算机”的报道,让刘霞感同身受——算上这次,她已经第四次报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了。“前两次临时有事,报了名没去考。去年准备不充分,差了几分。今年听培训班老师的话,押了好几篇教材文章,可题型又变了。”大学毕业多年、平时工作又用不到一丁点英语,刘霞的英语底子早就被“撂荒”了,但为了评上副编审,她一次次“硬着头皮上战场”,“其实,就算死记硬背考过了,也不见得能提高外语水平。这种劳民伤财的考试为啥要年年考?”

听了同事的劝告,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小张大学毕业没多久就报考并顺利通过了职称外语B级考试,可她依然有一肚子的抱怨,“清一色的客观题,还能带着字典查。虽然最后考试分数还不错,可要是让我写份英文工作报告或是进行口语交流的话,就没辙了。真不知道这样的考试意义在哪里!”

过于机械、为考而考、考用脱节,自20世纪90年代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等级统一考试在我国推行以来,这样的弊端就日益显现。此前更有媒体报道称,我国目前学习英语的人数几乎超过了某些英语母语国家总人口,但从事同声传译和书面翻译的高端外语人才依然严重缺乏,能胜任中译外工作的高质量人才缺口达90%,绝大多数人则在通过职称考试后便将外语学习撂在一边,根本无法起到提升外语水平的作用。

“让莫言去考英语,他也未必考得过。按规定,不过英语关,副教授、教授什么的就评不上,可人家得了诺贝尔奖,这就是极高的专业成就。你说,把外语和职称挂钩到底科不科学?”某种意义上,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是职称外语考试的“受益者”,曾在韩国、美国等名校留学的他轻松通过了外语考试,早早评上了正高职称。可在他身边,确实有不少人被这个“硬门槛”绊住了脚步。

“其中有不少人学术研究做得很不错,可就是外语差了点。为了应付考试,还得专门复习。这些时间要是用在专业研究上,该多好!”在竹立家看来,评职称的本意就是对专业技术人员在本专业研究上的认可,现行职称外语考试“必须要改”,“有些需要掌握第一手外文文献的专业,就是不统一考试,专业人员也有学术驱动力去学。有些不必要用到英语的专业,可作为参考项,没必要作强制规定”。

B、谁是改革的“拦路虎”?

“大家反对的就是这种‘一刀切’的统一考试和不分青红皂白就把外语成绩和职称挂钩的简单粗暴。”刘霞特别同意竹立家的观点,也从不否认外语对于如今某些工作和行业的重要性。两年前,她所在的出版社来了位清华毕业的女生,韩语日语英语样样拿得起放得下,因此获得了单位开拓海外图书市场的岗位。“可以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对外语水平提出相应要求,但不应该由‘高高在上’的人社部门统一规划,而应由每个单位自己决定。”刘霞说。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对于一些有特殊要求的行业,比如律师、教师、医生等,必须有从业资质的要求,国家应该设立相应的资质考试,但这种资质考试应是社会化的考试。比如由第三方组织考试,考试的权威性得到社会普遍认可。”

这样的“去行政化”,也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眼中“人才管理评价体系应有的走向”,“职称外语考试跑偏的根源就在于,本该由学术部门或业务部门决定的事项,被行政权力过多干涉,让非专业机构来决定专业机构的事。更要明确的是,哪些工作岗位需要进行外语考量、哪些不需要,应该由每个单位的业务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具体决定,而不是人事部门。”

而事实上,如此呼声并非今日才有,但改变为何迟迟未见?

有专家表示,“职称外语要改,还得向既得利益开刀。否则,恐怕职称外语改革‘喊破了嗓子也甩不开膀子’。”记者查询得知,除琳琅满目的各种辅导教材外,一本署名为“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等级考试专家指导组”的职称外语考试指定用书定价为45元,而一本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编撰的《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英语等级考试大纲》定价则为20元,报名费则因地域不同从30元到100元不等。仅这三项,以每年百万人报考计算,就能收入过亿元。

此外,“屹立”二十余年的职称外语考试还滋生了繁荣的培训班经济。按照刘霞提供的一个电话号码,记者在考试前一天联系到一个自称是“国家职业考试中心”的李姓工作人员,他自称在“人社部里有人”,并可拿到绝密试题,800元包过,考前拿题时先付一半,剩余考后付清。更有不少培训机构堂而皇之地打出了“培训老师来自教材编委”“比出题人更理解考题意图”的旗号。尽管对于此类信息,人社部相关负责人此前曾表示均为虚假信息,但多年来如此培训、包过机构同样“屹立不倒”,让很多考生不堪其扰的同时,难免心生疑虑。

C、“取消”还是“规范”,改革不能再遮遮掩掩

正因为以上种种原因,近年来关于职称外语考试改革甚至废除的呼声一直不减。去年两会期间,人社部副部长王晓初曾表示,职称外语改革将进行试点,按不同专业领域进行划分,突出实践要求。但话音刚落,被某培训机构尊为“职称英语教父”的培训老师便在其培训网站上“安慰”考生,“三年五载改不了”。

记者试图就改革试点效果、具体改革思路等采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部门,但直至发稿前,“相关负责人外出学习不能及时回应”,改革的具体进展情况仍不得而知。

而就各地的改革举措来看,缩小考试范围、放宽成绩要求及延长考试成绩有效期等或是此轮改革的重点。去年3月,中国外文局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就翻译系列职称评审外语考试发出通知,规定申报翻译职称人员应参加职称外语等级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但在拥有留学经历、出版过外文专著译著、取得外语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等10种情况下可以免试。

北京师范大学则对教学科研系列和非教学科研系列作出不同要求,非教学科研系列仍按现行职称外语统一考试制度执行,而教学科研系列的职称评定则必须通过难度更高的WSK考试(全国外语水平考试,主要用于选拔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

但在不少专家看来,这样规范性的调整还是有些“换汤不换药”。上海社科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王振认为,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特殊背景下的职称外语考试已经失去了其时代意义,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由评定职称的必要条件逐渐转变为参考条件。

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沈荣华则认为,自己曾在十年前就提出的“三不原则”至今仍然适用,也可以此为切口推进整个职称评定的改革,“‘不一刀切’,按岗位需求区别对待;‘不一票否决’,职称评定要采取多元综合评价标准;‘不一个模式’,职称评定逐步与国际接轨,分职称资格、职业资格和专业技能水平认定三个层面,所需要的外语条件也各不相同。”

全国职称外语考试到底如何改革,让我们拭目以待!

声明:沪江网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发现本网站发布的信息包含有侵犯其著作权的链接内容时,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做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