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文:

作者简介:韩国延世大学医学院博士毕业,现任延世大学小儿科教授,韩国首席儿童心理专家,几十年专注于儿童心理研究。本文选自北京世图出版社《申宜真幼儿心理百科》一书。阅读更多>>>

 本期内容摘自《沪江育儿》第16期!   戳此下载第16期  
 戳此进入《沪江育儿》专题

3 岁以后的孩子还和妈妈疏远属于依恋障碍

2 岁以前是孩子和主要抚养人形成依恋关系的时期。因此,如果妈妈没有抚养孩子,而是奶奶或外婆抚养孩子,那么和妈妈相比,孩子自然更喜欢并愿意跟着老人。这根本不是什么问题,妈妈反而要感谢精心照顾孩子的老人家。把孩子放在农村的婆家,妈妈很长时间后才去看他,照理说孩子突然见到母亲后应该是陌生感大于亲近感,但如果孩子见到妈妈时却表现得异常兴奋,这就说明现在的抚养人的抚养方式存在问题。同时,考虑到在今后母子依恋关系形成方面也会出现问题,最好尽快带着孩子去医院诊治。

出生30 个月后的孩子才能对妈妈有正确认识。在这之前,他会管所有照顾他的人都叫“妈妈”。但是,从30 个月开始,他就能明确区分谁才是“真妈妈”了。因此,就算这个时候妈妈让别人来照顾孩子,但孩子还是会更喜欢妈妈。不管妈妈是早出晚归,还是间隔很久才和孩子见次面,孩子看到妈妈时都会很高兴,并愿意跟着妈妈。分别的时候,因为不想让妈妈走,孩子还会哭。

但是,如果孩子到了3 岁以后还和妈妈疏远,就意味着母子的依恋关系出了问题。此外,如果妈妈是主要抚养人,孩子却更喜欢别人,这同样也是依赖障碍。当然,如果爸爸跟孩子更亲,和妈妈相比,孩子可能会更愿意跟着爸爸。此时,孩子和妈妈的依恋关系的情况,只要观察孩子感到困难和疼痛时哭着去找谁就可以知道。孩子在3 岁以后会明白妈妈是照顾自己的,而爸爸是陪自己玩的。因此在正常情况下,他在想玩的时候就找爸爸,肚子饿或不舒服的时候就找妈妈。

“好”奶奶和“坏”妈妈

奶奶和妈妈在对待孩子态度上的差异也可能成为孩子疏远妈妈的理由。仔细观察一下照顾孩子的奶奶吧!奶奶很少对孩子说“不可以”,更多的是“行、行”,只要在安全上没有大问题,孩子干什么都行。但是,妈妈就不会这样。例如,孩子吃糖的时候,妈妈会附加上各种条件:

“吃太多的话牙齿会坏的,只能吃一颗!” 

“吃完后一定要漱漱口!” 

与此相反,奶奶看到孩子吃糖的样子会感到心满意足,甚至想再给他一颗。虽然从口腔健康上看,妈妈的态度是正确的,但是孩子却一定会更喜欢让自己随心所欲的奶奶,孩子好像跟奶奶更亲。但奶奶不在场的时候,如果孩子也能高高兴兴地和妈妈玩,就没有什么大问题。

妈妈也可能是问题的原因

有一位妈妈,因为自己4 岁的女儿太内向害羞,难以自我表达而来找我。更让妈妈担心的是,孩子和妈妈一点都不亲。这位妈妈说,她工作很忙,所以把孩子交给婆婆照顾,只在周末才跟孩子相处。我告诉她,这样做可能会对孩子产生消极影响。孩子小的时候虽然不明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会变得讨厌妈妈。所以,在周末妈妈想带孩子一起回家的时候,孩子会一头扎进奶奶的怀里并说自己不想走。目睹这种情形,妈妈该多伤心啊!
幸运的是,经过检查,孩子心理上并没有什么大问题,只要妈妈对孩子多关心、多花些时间和她相处,孩子可能很快就会好起来。“现在把孩子接回来吧!只要每天能看到妈妈,孩子就会改变的。”

 以上内容选自《沪江育儿》第16期,戳此下载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