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说起音乐剧,跃入你脑海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百老汇的经典唱段?略知一二的《猫》还有《歌剧魅影》?排场大乐趣少中途必定睡着一两次的文艺活动?

乐在其中的忠粉表示刷多少场都不够,兴趣缺缺的路人表示送票我也要考虑再三……大多数人觉得和欧美音乐剧有距离感,是因中外文化隔阂、语言障碍、还有时代背景知之甚少等种种原因。为了让欧美音乐剧更贴近中国观众,本次《窈窕淑女》巡华演出就是个成功的例子——除了欢乐轻快的唱段、还原时代的布景、精美的服饰和个性鲜明的演绎,字幕翻译着实功不可没!通俗不乏文雅的语言、在保留原著韵味心得的同时又做到了与时俱进,地方方言和流行语的灵活运用,让这部60年的经典传奇再次大放异彩!(推荐阅读:60年,音乐剧《窈窕淑女》经久不衰魅力何在?

音乐剧翻译区别于文学影视作品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如何通过音乐剧来学习英语呢?本期沪江专访,让《窈窕淑女》中国巡演字幕翻译裘晔老师跟我们一起聊聊“音乐剧翻译那些事儿”!

【本期嘉宾】

Q: 音乐剧字幕翻译有哪些特点和独特之处?

A: 给海外引进的音乐剧配字幕,国内最早是从2002年的《悲惨世界》开始的。在之前,国内很少有这种国外原版音乐剧演出。以前,话剧是有的,不过一般上演的都是比较有名的作品,也是国内观众比较了解的一些作品,有些观众可能也能听懂一点,那其实是不需要完整的翻译的,只需要适时点一下,就是介绍性的翻译,类似于剧情梗概。美国百老汇有的剧也是采用这种做法,配耳机,在某个场景开始前会先简要介绍一下。但音乐剧跟话剧是不一样的。在内容上,音乐剧一般是对白和唱段组成的。如果只有介绍,其实是不够的,因为观众不知道对白和唱段(尤其是唱段)所要表达的精粹在哪里,也理解不了里面很多笑点和泪点。这些都要靠字幕来传达。

总的来说,对于音乐剧这种现场表演的艺术作品,翻译并不是简单的根据台本或者唱段字对字直译。应该说这种翻译其实是在重写剧本,其实是重新创作,只不过是有一个原型的,是在了解剧中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进行的。翻译要结合台本唱词、人物个性和演员的表演。字幕所传达给观众的,应该是结合当时的情境和情绪的,也是要结合人物个性的。像《窈窕淑女》中的Eliza,她一出场的时候还很土的时候,作为街头卖花女,那么我们翻译她的话时就用了很多方言式的说法。

戏剧表演,其实在文字以外有很多东西。如果字对字翻译,不会错,但会产生问题。一个词在不同的场景下、由不同的人物说出来,它的翻译其实都是不同的。打个比方,一个简单的单词Hello,一般来说直接翻译成“你好”,但随着情境的变化、角色性格和情绪的变化,会有不同的翻译:如果是打电话,那么就翻译成“喂”;如果是对某个看不顺眼的人丢出一个Hello,那么可能就是一个“嘿”;如果说是带有挑衅的,那么就是“怎么着”。

再说到音乐剧中的唱词翻译,我有一个自己的理论,就是译出语(中文)歌词与歌曲本身的旋律相结合,在字数(也就是音节数上)要能够与原曲对得上,因为不是每个人都很了解乐理的。所以之前在翻译2006年《狮子王》的时候,土狼遇到误闯大象墓园的辛巴和娜娜时唱过一首叫做Chow Down的歌,两个音节,所以我当时用的翻译就是“开荤”。当然这个也是结合了土狼的人物个性来的。还有另外一首很有名的歌,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我当时是用了“爱今夜就在你身旁”这个翻译。其实是把问句改掉了,但是跟旋律是符合的。(小编试着唱了唱,超顺口~)

Q: 那么在翻译和制作音乐剧字幕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A: 我认为翻译音乐剧字幕时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译者要吃透整个戏,二是要重视观众的体验。

表演其实不是简单的模仿,演员在表演的时候要把自己完全放到角色的位子上去,要变成角色那个人。翻译的时候其实也是一样的。要把自己沉浸到剧中,要变成那个角色,要代表那个角色来发声,说出的话、唱出的歌要符合那个角色的特色。一个译者需要吃透整个戏。像这次《窈窕淑女》,原著我读了2遍,电影看了3遍,2005年英国版的音乐剧也看了2遍。

观众体验也是非常重要的。口碑的力量非常大,比方说04年的《剧院魅影》,在正式上演前的售票情况其实并不太好,因为很多人其实是观望态度的,他们不确定剧是不是值得看,但在演了几天后,演出票越卖越火,到最后剧院不得不加座,500块左右的票炒到了2000多块。能够看出来观众口口相传的力量,也体现了观众体验的重要性。那在翻译的过程中,就要尽量补足文化差异,尽量帮助观众理解出台词唱段所要传达的内容。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多看英语文化相关的内容,多了解剧目的时代和文化背景,弄明白台词唱段背后的典故等等。

其实一场一场地表演下来,字幕是会做出调整的。我们要及时获取主办方、剧作放和现场观众的反馈,然后对字幕做出修改和调整。

Q: 音乐剧表演时的字幕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

A: 这次的《窈窕淑女》按照PPT分屏总共是1095屏,在演出的时候,我们就在操作间,看着舞台,跟着演员表演的节奏,一屏一屏地切换。因为演员每天的表演多多少少都会有些不一样,所以不像电影或者电视剧的字幕那样按照时间轴直接做好。剧团巡演,我们打字幕的工作人员也是跟着一起巡演的。因为我们自己翻译的,才会比较熟悉。

Q: 这次《窈窕淑女》的字幕,我们发现采用了一些时下非常流行的表达(比如友谊的小船等),也采用了某些方言的表达(比如上海话“做忒了”),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

A: 音乐剧的字幕一般是打在舞台两遍的屏幕上,那其实对于观众来说,看字幕并不是很方便,需要转过头,注意力也会从演员身上暂时移开。这种情况下,如果字幕不直观、不简洁,如果观众看到字幕的时候需要考虑一会儿,那必然会错过演员的某些表演,这样就影响了观看体验。所以我们要让字幕尽直白、易懂。有时候可能会有一点点转译,但字幕的目的是为了向观众传达对白、唱段里的笑点等等。

比方说“友谊的小船”那句其实是没有直译的,原句说到的是a lot of water under...其实没有说完,应该是under the bridge的,但情节上刚好是皮克林上校在跟老朋友打电话,讲到他们虽然多年未联系但友谊还在,那刚好可以结合这个梗,所以就选择了“什么的小船不会翻来着”这个翻译。笑点确实传达给了观众。

至于方言表达,其实“做忒了”那句,在国内不同地方巡演的时候会用不同的版本,都是当地方言的,像是到广州站的演出就会用粤语里的表达,到了成都就会用四川话版的。这样的处理还是考虑到观众体验的,是想要拉近与观众的关系,让中国观众能在观看的时候体会到英语台词所传达的那种感觉。

Q: 可以利用音乐剧来学英语吗?

A: 当然!其实我自己就是这么学过来的。我上中学那会儿还是卡带的时代,我当时很喜欢时下的流行歌曲,但是那个时候卡带卖得很贵。我就跟同学借回家,抄歌词,还边听边跟着哼唱。这个过程对于学习英语很有帮助。

首先,歌词其实都是当下的口语,不像教科书上是50-60年代那种与时代脱节的英语。抄歌词的时候就能学到很多口语了。

第二,通过歌词可以学到很多修辞学相关的东西,还能扩大词汇量。

第三,可以增强语感。其实英语当中很多问题是可以靠语感来解决的。

另外,歌曲的旋律可以帮助记忆的。我们说小和尚念经,就算念的内容他们不理解,但就是能记住。歌曲的旋律响起,也能想起歌词。

看英美剧也能帮助学习英语。我的建议是开着字幕看,尤其是初学的时候,有中英文对照的字幕更好。对于没有听明白的地方,可以对照着字幕不断地回放。而且,如果想要了解某个特定时代的英语,看表现那个时代的剧是很有帮助的。比方说,如果想要了解古老一点的英语,那么可以看《权力的游戏》和《指环王》。 

声明:本文系沪江英语根据采访记录完成的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