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阅读分为词句篇章几个部分。

关于词没什么特别要说的,T的要求大概是8000左右的词汇量。除了背单词书,其实如果有时间能根据单词在文章中的意思来背效果会更加好,理解起来也会更加迅速,因为那是词——义直达的思维转换;如果单纯就是背单词书,在阅读时就是词——中文意思——义的转换,如果有时候连中文意思都不确定理解那阅读起文章来说就更慢了。最理想的状态时看到一个词脑中可以浮现出一幅画面,这样不论是在阅读听力还是口语写作都会有很大帮助,理解更加迅速,用词更加准确合适。

关于句子,我觉得孙进老师提出的多看长难句是非常有效的。ETS有时会为了增加难度而设置一些看上去就很恐怖的句子:像是一句话就要三四行,占了页面的一半,看了前面忘记后面;或是有很多的省略,不熟悉句型的时候往往就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或是有倒装,开始的时候看到句子甚至会以为文章中的句子打错了….这样就造成刚开始练习阅读的时候很痛苦,我记得自己刚开始练习阅读不计时还可以,一计时就因为有些句子读一遍读不懂,又要抢时间而断章取义,造成了正确率直线下滑…后来我就针对句子开始了单独练习,每天都会看至少十句的长难句,针对不同的句型作练习。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开始的时候为了赶时间,我每天直接往后读,不复习前面的句子,这样看上去我练习了很多句子,但是实际效果还是不明显,虽然练习的时候感觉对句型更加熟悉了读句子有了所谓的感觉,接着可能第二天还行,到了后面几天再回过去看前面的句子就又觉得吃力了= =。所以后来我每天还会复习前一天的内容,有计划的复习前面的句子,这样到考试前几乎每句练习的长难句都至少可以被复习十遍。到最后阅读文章的时候,我就从原来一句话可能要看两到三遍的程度,变成了再长的句子我几乎都可以一遍理解。还练成了一个特别让人有成就感的思维习惯:阅读中遇到了一些插入语,当读过去的时候就感觉脑子自动的把插入语放在了边上,去找下一半句子,等全部读完理解了大意,又会把放到边上的句子再重新放回去,这样一遍读完,句子当中的主次信息也会变得很清晰。这可能看上去很神气,但是不断练习到最后就是会有这样的感觉。不仅仅是我,我的很多同学通过长难句的练习也体会到了这点。

关于段落,我觉得比较重要的也还是分清段落中间的主次信息。不是每个信息都很重要,通过我们的逻辑推断,有些信息是不用看或者说看不懂也问题不会太大的。有时候看到一个段落全部都是举例,而段落开头第一句话又是转折,说明了观点,举例就是为了证明这个观点,如果胆子大就可以不看,后面考到题目了再回过去看也不迟。开始的时候我很谨慎,觉得每一段都要读,这样才不会漏掉信息。但是后来我发现就算我读完每一个词,也根本记不住那么多信息。遇到难的文章的时候,读完一遍脑子里不是一个框架清晰的文章,而是一句一句话,没有条理,分不清观点。所以如果脑容量不够大的话,还是很推荐尝试一边读一边运用逻辑来判断信息,哪些是重点,哪些是用来证明观点等等。这里所谓的逻辑,其实就是判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来判定主要和次要信息。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系有并列、递进等。不需要每一篇文章都煞有介事地去判定句子句子关系——我之前这么做过有些浪费时间,效果其实还不错——可以每做的三篇阅读中,挑一篇出来把每句话之间的关系都判定一下,这样就好像是把文章放到了X光下面,文章的骨架、组织就清清楚楚了。做完句子和句子的关系,别忘了段落和段落的关系。这样的练习可以帮助更加清晰地理解文章的结构,从而更加系统的给大脑输入信息。碰到问题也可以很迅速地在文章中定位。

篇章没有特别想说的,句子段落都理解了,整个篇章的观点倾向其实也就很明显了。另外判断文章的类型也很有用,科技文有科技说明文的基本固定的结构形式,文化分析类的文章也有他们一个基本固定的形式。这样在读文章的时候可以做一些小预测,帮助更加快地阅读。

关于阅读后的题目。很多人会争论时先读文章再做题,还是边读边做。我觉得这个其实差别不大,按照个人习惯,因人而异。但是有一点,每做完一篇阅读不仅错的题要回原文重新查找信息,对的题目也要回原文定位。几乎像T的文章都可以很清晰的回原文定位到具体某一个词上。所谓定位就是原文中的哪一个词提示你该选择哪一个选项。这样的练习可以训练做题的感觉,读到文章的时候或者做到题的时候可以更快发现题目中的陷阱和暗示正确答案的词。

我碰到有些同学对于阅读这一块喜欢听老师说做题技巧,最好是不读文章就能做题。我觉得不可取,觉得提高能力才是最根本的。做题技巧不可能针对所有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