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握命题规律

首要的一点就是要研究哪些考研科目会应用古文。通过老师对真题的大量分析得出,哲学和思修法基这两门不但选择题喜欢用古文,有时大题也有古文的应用。

思修法基是从2010年才进入考研政治,目前只考过5年,而这短短的5年中就有3年的选择题用古文来命题,不仅选项是古文,有些年份题干也涉及古文,为什么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思修法基这门课的基础知识比较简单,用古文来命题一来增加题目内涵,二来增加题目难度。

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发展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中,不管是上古的《易经》,中古的《黄帝内经》,还是下古的《老子?道德经》无不贯彻了哲学的思维。我国古代的哲学家也是层出不穷,老子、孔子、孟子、庄子、荀子、董仲舒、王夫之等等。由于我国古代哲学如此灿烂,成了考研政治哲学部分出题的最好资源。今人将这些思想积累与汇聚,构成探索智慧的痕迹,并将这些闪耀着理性光辉的句子,编制成题目。

二、掌握答题技巧

每当考题以文言文形式考查时,很多同学看到这种评价分析题目都特别头疼,觉得自己本来古文就不好,看不懂题意,弄不清其含意所指,有的题目甚至连题肢都是文言文,简直一头雾水。遇到这种题干的时候,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关键词绑定法。我们来看这道题目: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老子的这一观点( )

A.认为通过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更有意义

B.揭示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对立性

C.主张知识的获得不需要通过思维加工

D.否认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本题题干中的第一句话其实就是解题的关键词,“不出户,知天下”,说明此题的理论观点认为书本知识是一切认识的来源,从而直接否定实践的重要性,运用这种方法,既节省时间,又提高做题准确率。

三、古文在历年考研政治中的应用

2000年考研政治试题哲学部分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

A 客观性

B 能动性

C 对象性

D 任意性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能动性。此题出自《荀子·解蔽》。中国古代哲学家一般认为,“心”居人身之央,是人身主宰,并具有精神活动的功能,荀子也有这种看法。他认为,“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解蔽》)“心”对五官(感官)具有统帅和支配作用,他主张用“心”想才能形成正确认识。考题中荀子的话是说,不用“心”进行思维活动,黑白颜色摆在而前也眼睛看不见,雷声鼓声在旁边响着耳朵也听不见。一般用以说明荀子重视理性思维对感官活动的指导和能动作用,不用心,就会导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荀子这段话蕴涵着意识具有能动性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意识反映世界总是根据自身的实践需要,对认识对象作出能动的选择,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关注什么,忽略或忽视什么,都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和需求。这是意识能动性在认识世界方面的重要表现。因此,B是正确选项,最符合题意。意识固然具有对象性、客观性、有时有任意性,但均不合题意,因此,备选项A、C、D应排除。

【命题趋势】引用中外哲学史上著名哲学家的话作为考研试题是经常出现的,但只要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以此为指导进行分析,都不难作出正确的回答。这类考题一般出选择题。

2012年考研政治试题思修法基部分

道德修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古人云:“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古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下列名言中与这段话在含义上近似的是(  )

A.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B.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C.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D.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出自荀子的《劝学》,意在奉劝世人积少成多,聚沙为塔。道德的养成也是如此,要注重在实践中积累和贯彻,从一点一滴中不断养成,体现了积善成德的方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B。

【命题趋势】本题题干与题肢均涉及到古文,是思修法基部分比较经典的一道题目。

希望本文能为各位纠结的心送去一丝凉爽,既为各位提个醒又能为各位摸清答题方法。据说古文和政治的结合既考察了考生的文字功底,又考察了政治的知识点,一箭双雕!所以此举还是大有深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