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音乐圈,李泉是一个不温不火的名字。以音乐才子的形象为人知晓的他,用一贯优雅和低调的态度坚持着自己喜欢的音乐。从第一张专辑《上海梦》到去年发行的《天才与尘埃》,在唱片行业摸爬滚打二十年、经历了离开又回归的他,一直在寻找一个答案——解开他内心困惑的答案。本期《沪江专访》,带你走近李泉和他的音乐世界。

(图片:李泉正在接受《沪江专访》的采访)

【本期人物】李泉

国内名音乐制作人、歌手。

白衬衫、黑西装、一双复古黑色系带皮鞋,刚刚从爵士音乐节的舞台上走下来的李泉,似乎还带着表演时的那股子兴奋劲儿。方才舞台上的他,投入地唱着成长中影响过自己的一些爵士歌曲,台下冒雨而来的观众轻轻用脚打着拍子、合着音乐摇摆着身体。李泉说:“爵士就好像每个人在不同天气的表情。”

与之前的演出风格不同,李泉没有演唱太多自己的创作,而是重新演绎了多首六十年代的爵士经典,让歌迷耳目一新。与很多国内的歌手相似,李泉的音乐成长中也受到英文歌的影响,“我们以前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学习比较多的英文歌,是因为(借此)可以听到不同流派风格的音乐。今天的演出是想把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影响过我的一些歌曲唱给大家听”。

爵士之美,或许正如李泉所喻,美在音符中的变幻和不定。被人称作“音乐才子”、“琴键上的王子”的李泉,也像是爵士中的音符,不断变换着角色。从创作人、制作人、歌手,到老师、校长、唱片公司老板,李泉在过去的几年里,一直不停地尝试和摸索。如今的李泉,不再拘泥于音乐的形式和类型,而是回归音乐本身,希望大家能够听到更多“真实的声音”。

第一次尝试演戏 最享受的仍然是唱歌

如果李泉有一张年份清晰的履历表,那么这张表上将有各种各样的职业:歌手、词曲作者、制作人等等。最近的李泉还多了一个演员的身份。他用“生涩”来形容自己在微电影《艳遇》中的表现:“这是我人生的一次不同的体验,非常感谢有这么一次机会。”但他同时坦言,出演微电影并不代表今后的他会在表演的路上有更多的尝试,“因为我觉得我最习惯、喜欢的东西并不是表演。”

多种职业角色的尝试,让李泉更加明确那个“最习惯、喜欢的东西”不是别的,是他从小就熟悉的音乐:“写歌跟唱歌一直是我最享受的。”四岁“被逼学琴”,而后顺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一路跟古典音乐打交道的李泉,高中时期开始“写歌、唱歌、玩乐队”,在当时的师长眼里,这就是叛逆。“三分钟热度”也许是青春期的叛逆;但将叛逆进行到底,就是在坚持理想。

大二那年,李泉签约滚石唱片,在大学期间便发行了自己的个人专辑。如今的李泉一人分饰多角,是老师、是校长、是老板……但他最喜欢的还是歌手这个身份:“站在舞台上是一种工作、一种表演,但是它同时也是我自己休闲内心的一种方式,每次上台之前我都非常开心,每一次的演出我都很享受。”

(图片:李泉在上海爵士音乐节现场表演)

沉寂七年回归舞台 这是一场个人的进化

很难想象,对舞台如此热爱的李泉,会在九年前选择离开,而且一离开,就是七年。李泉的“履历表”中,2005年到2012年间,歌手这一身份消失了。他的离开是为了解答自己的疑惑:“对这个行业我有疑问,比如说我写歌、唱歌,到底是应该坚持还是放弃一些东西去迎合?”

为了找到困扰他的问题的答案,七年间,李泉做了很多事。他创办了自己的音乐学校、开了自己的唱片公司、帮其他歌手制作唱片,他从曾经的“不食人间烟火”变得要学会与人打交道:“在七年之前我几乎对这个社会除了音乐以外没有太深刻的了解。可是在离开的七年当中,我每天做的事情都不一样。这种角色的转换对我的创作、唱歌、乃至于做人都有很大的影响。”

回到舞台的李泉,有没有找到那个答案呢?“其实没有答案,好像没有什么答案是正确的。”虽然并没有解决困惑,但似乎对李泉来说,答案已经不再重要了,“前年回到舞台,其实是个人的一种进化,我已经不在乎今天的我是在做内容、是在写歌还是在做其他的事情,它都是我内心的一种表现。”

歌手的身份又回到了李泉的“履历表”上,但其他的身份并没有消失,李泉说:“现在我的想法越来越多。今年开始在做音乐剧,我的学校也在继续,我对音乐教育的一些想法,也会在明年逐步去落实。”

(图片:李泉正在接受《沪江专访》的采访)

不担心网络下载 音乐会永远存在

近十年来,音乐不仅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和类型被大家喜爱着,也通过不同的载体满足着大家的需求,随身听和 CD 机渐渐被 MP3、手机和电脑取代。互联网下载冲击着整个唱片市场,而身处唱片行业的李泉却并未表现出担忧:“如果唱片业不存在,我一点也不会觉得是一件天塌下来的事情。因为音乐会永远存在。”他说,“音乐在任何一个平台被大家听到都是非常正常的。”

如同他不再拘泥于某一条通往音乐理想的路径一样,他也不再为音乐在哪个平台被听到而顾虑。他说:“音乐在任何一个地方被听到都是有意义的。我不喜欢感叹什么唱片行业已经离去,而更在意如何理清行业的规则。大家付出去听音乐的钱到了哪里,有没有被回收到这个行业中去?”

李泉说现在的音乐环境跟过去相比“没有变好,也没有变坏”。如今电视上音乐类选秀节目泛滥,在李泉看来“只是一个现象、一个阶段,说不定下一个十年我们就会要求不一样的东西”。而对于创作人来说,他的建议是:“要随时做好准备,不能因为一个现象而活着,那样生活的意义就太渺小了。”

音乐形式不重要 要让大家听到更真实的东西

或许有人好奇,从四岁起就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的李泉,辗转这些年,转换不同的角色、尝试不同的音乐类型,他追求的音乐理想究竟是什么?李泉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提到了他最初在滚石的同事们:“同我一起工作的那些同事,他们每个人都是对音乐、对文化、对社会非常有责任感的人。跟他们在一起工作,我会觉得充满了力量,也学到了非常多的东西。”

滚石同事们对音乐和社会的责任感是他加入唱片行业的原因。然而进入这个行业十几年后,李泉发现现实与理想渐行渐远。许多人“为了自身利益、不负责任的妥协”令他失望,所以2005年的他,选择不做歌手,想要通过别的方式找寻最初的那股力量。

经过七年的进化,李泉在找寻音乐理想的路上摆脱了形式的束缚,他说:“大家需要听到更多的东西去了解这个世界,甚至于我现在觉得做什么风格(的音乐)一点都不重要”,“我做音乐、做学校、做唱片公司,都是希望有更多的音乐流入到社会里,让大家能看到内心更真实的东西。”

常有人拿国内的音乐环境与国外的相比较,李泉说许多年前的他也喜欢比较,“但当你比较过几年之后会觉得,每个人、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会在它不同的阶段,这都是正常的现象。最重要的是,你在这个阶段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其实我也做不了太大的事情,达不了太高的目标,因为我们都生活在这个时代。”李泉也有他的无奈。在这个时代,他想做的是让大家听到更多真实的、有责任感的声音。“我们都在这个国家里,我们能不能做一些事情,让整个环境变好。比如马路上可以少一些垃圾,人的心态可以少一些愤懑,这些都是我们的责任。”李泉的音乐理想,并不仅仅只是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