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又到一年九月时节。每到这个时候,路过上海体育馆,总会看到大大小小的海报,迎接着全球顶尖的斯诺克球员。上海大师赛的红火背后,是中国体育迷对于这项英伦运动日益高涨的喜爱和关注。而近两年在这个赛场上,一个中国女孩为这项运动带来一股东方韵味。国际级斯诺克美女裁判诸瑛作客《沪江专访》,聊台球,侃腐国!

【本期嘉宾】诸瑛

国际级斯诺克裁判
中国唯一获得台球“国际金章”资质女裁判

中国球员在英国:冷暖自知

台球在中国的流行其实由来已久,早在七八岁的孩童时代,诸瑛已经开始接触风靡街边的台球桌。而她去年前往西藏旅游时见到,在珠峰大本营竖立的五星红旗脚下,摆放着一张台球球桌。然而对十几二十岁的年轻球迷们而言,他们印象中台球运动的红火源于2005年丁俊晖夺得英国锦标赛冠军的一夜成名。自此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球员与斯诺克这项英伦运动结缘,而不少中国的职业球员也学着丁俊晖,前往英国锻炼球技。

据诸瑛介绍,现在常年居住英国训练的中国斯诺克球员有十来人,其中大部分都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还不乏90后。每次回国比赛,他们都会受到家乡球迷的热烈欢迎。然而在英国的生活,却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

每天早上,公司会把球员接到球房训练。不同于国内球房里有着沙发、咖啡机等各种贴心布置,球员们训练的球房里只有最简单的球桌和几个硬板凳,四周都是白花花的墙。上午一到球房,球员们就开始训练,直到下午结束时间,再由公司把他们接回住处。在诸瑛看来,他们的训练其实“就像上下班一样”,枯燥单调。其间,他们顶多在休息时间刷刷微博,在网上和家人朋友说说话聊聊天。对于在国外的他们,网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知识的获得,朋友间的沟通,甚至感情上的抒发等等,都是靠这个渠道来完成的。

比起训练的枯燥,更辛苦的是独在异乡的孤独感。中国这些半大不小的小伙子在当地,多数时间的休闲还是上上网打打游戏,鲜少有其他娱乐。英国人等级观念非常强烈,正如从前他们会把贵族和商人视为两个全然不同的群体,现在在待人接物时英国人的观念依然如此。“有时候英国人会非常客气,甚至他会主动和你打招呼,和你聊天,但是这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的。”

跨过“英音”这道坎:充分利用字幕

身在国外,留学、工作、旅行……都跨不去语言这道坎。意外的是,诸瑛觉得与同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外国人”交流起来,比与英国当地人交流易懂得多。大家学的都是同一种语法,同一种单词,交流起来十分顺畅。相反,在与英国人、美国人、澳大利亚人等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人士交流时,反而会觉得有些困难。

首先就是他们有很重的口音,其次他不会按照我们学习的那种方式去说英语。”正如中文会不时发展出一些时髦的流行语,英语中的用词也会不断更新。作为外国人,如果没有长时间浸泡在当地的语境和文化中,很难像当地人那样将这些表达方式掌握得那么自如。比如在中国,可能学生学会的英语是标准的“你今天饭吃了吗?”,而在当地表达同样的意思,人们会简单说一句“吃了吗?”,不熟悉这些表达方式的人会在刚开始摸不着头脑。而英国的口音,更是对外国人的一大挑战。“英格兰还好一点,威尔士稍微好一点,如果是苏格兰的话,就真的挺累的。”

为了尽快适应当地的语言,刚到英国的那段时间里,诸瑛和英音“干上了”。她看的电视、电影,全是使用英音的片子,完全抛弃美音避免干扰。与很多英语教师给出的建议不同,她建议想要尽快听懂英音的同学充分利用字幕。由于表达方式的差异,如果不看字幕,可能这个短语、这个句子一秒就被带过了,看字幕才能确切明白其表达方式,下次再遇到时就会更熟悉,久而久之就能彻底掌握,“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点击至下一页,听诸瑛讲述亲身经历,介绍腐国“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