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考的分数公布,今夏的留学市场逐渐升温。美国受追捧的热度始终未减,加之赴美留学签证政策逐渐宽松,申请美国名校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的大学在录取学生的要求上会放宽条件,就近几年的录取情况来看,竞争激烈程度的升温速度绝不亚于申请者人数的上升速度。

最大的竞争对手在哪里?

这是前不久美国著名文理学院Wellesley College招生委员步起跃教授来留学港开设讲座时所提到的一个问题。对于国际学生而言,最大的竞争对手往往不是美国当地的学生,而是那些有着和自己相当的成绩与背景的国际申请者。当申请者语言成绩和GPA都十分接近的时候,高校的招生委员们会通过什么来衡量学生、选拔学生?美国著名大学升学顾问Pam Proctor女士在她的畅销书《大学钩子》中所提到的:她认为申请大学的过程好比一只三脚凳,一只脚是学生的平时成绩、一只脚是英语成绩,还有一只脚就是学生的“钩子”即自身的兴趣、实践和激情,取得美国大学录取通知的关键在于要保持着三只脚牢固且平衡。那些硬性的考试对于每个学生而言是一样的,但每个人身上的“钩子”是特有的,是让自己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的利器。

给招生官一个选自己的理由

由此可见,当分数成为多数竞争者手中的敲门砖时,个人文书就成为了体现自我个性、特长的主要渠道。然而,“完美”的个人文书并不见得就能换来理想的申请结果,各种获奖记录或许在中国人看来是优秀的具体体现,但美国大学选拔学生时,希望看到的是学生内心所在,而非一个个奖项,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北京高考状元连续申请美国11所大学被拒的现象。而自吹自擂,过分煽情的文书更是不可取,这种做法不仅并不利于申请,反而会引发招生官对信息真实度的质疑。

美国佛蒙特州教育联委会主席James Cross先生表示,学生在申请时应对所申请的学校及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在申请材料中体现出自己对该校该专业的兴趣所在。留学顾问认为,申请者在文书中阐明自己通过哪怕是一件平凡的小事而收获到的领悟,通过描述自己所参与的实践活动,来展现自己对生活的理想,让招生官明白正是这些理想指引自己选择申请这所大学、这个专业,而非单纯的因为该校在US News上的排名,这些都要比催泪的煽情经历要来得更有吸引力,这样才能体现出自己与竞争对手的区别所在,给予招生官员选择自己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