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考生的高考后选择

一位高考落榜生的家长打进热线,"我一直很尊重孩子的想法,可这次她怎么也拿不定主意。"接着她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孩子高中三年一直不太努力,直到高三的最后3个月才开始拼,结果成绩未达本科线,妈妈觉得这三年孩子没有全力以赴,如果都像最后3个月那样,肯定能上本科线,想让孩子复读。孩子原本觉得这次高考发挥得比较正常,想上个专科,早点工作,找机会再进修,但得知妈妈的想法后就犹豫不决,左右为难。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还透露,早年夫妻离异,一直独身带着孩子生活,对孩子的期望很高。

青岛市四方区兼职心理教研员、青岛五十中专职心理健康老师李静说,每年高考发榜后,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像来访者这样的个案在很多家庭都在上演。她认为考生和家长高考后面临选择时首先要做出两个肯定:一是肯定考生这种两难的心理处境,既想按照自己的意愿规划人生,又想尊重、兼顾家长的意见,这是一种对自己、对家庭的可贵的成人化行为态度。二是肯定考生的高考行为,不要以"成绩"论英雄。高考本身就是一次综合性很强的考查,知识掌握、生理和心理状况、幸运因素等都会影响成绩,只要在高考中拼搏了,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其次,家长要清楚自己内心是否真正站在考生发展的角度上去看问题。有些学生与家长对复读各持己见,从任何一方的角度考虑都是有道理的,而有些考生家长过多地站在顾及自己脸面的立场上,觉得孩子考上本科或名牌对自己而言是争面子的事。如来访者过多地让孩子担负起自己的人生价值,希望借助孩子的成功来提高自己的成就感,使孩子产生道德性焦虑,这在考生家庭中是个很普遍的现象。所以,家长要勇敢地放下自己的面子,真正接纳并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选择。除非孩子本人有非常强烈的企图心,肯吃苦,且确实有较大潜力,否则强迫孩子复读成功率极低,据不完全统计,落榜生被迫复读成功率仅为16%,这样耗力耗时耗财,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目标感的培养极为不利,影响孩子独立人格的发展。

考生和家长都要清楚的一件事就是这种两难焦虑产生的内在动力也就是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是复读本身吗?复读本身没有对错可言,假设一年后又考砸了就会觉得选错了,白白浪费一年的时间;如果真的有了提高,你会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对的,但也许到那时你又会出现新的焦虑。所以问题不在于复读本身,而在于你将如何看待和规划自己的人生。有一天,当你面对人生的饕餮盛宴时,眼前的这点困难不过是小菜一碟。

复读并不适合每个人

一个男生打进电话,高考成绩531分,所报志愿为金融。担心自己考不上此专业,有意想复读,但有两个顾虑。一是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担心给父母增加负担,另外也想知道重读之后是否就能提高成绩,明年是否就能上个理想的学校?

市北区兼职心理教研员、青岛六十五中心理健康教师陈凌说,高考结束后,总会因各种原因让考生或家长感到不满意,从而考虑复读。有人认为复读要面临更多的经济和精神压力,能不复读尽量不复读,能走就尽量走。但如果考生确实心有不甘,那就要权衡利弊,做出选择。

什么人适合复读呢?陈凌认为主要看三点:第一是考生本人一定要有这个要求。考生不满足于现在的水平,认为有能力考好一点,而不是碍于面子或者长辈的压力。如果自己根本不想来,爹妈让来,结果是花了钱受了累,耽误了工夫活受罪,效果可想而知。第二是对自己这次考试失利的原因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是学习方法上的原因还是个人习惯上的原因,还是哪方面有欠缺。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才有改的可能。在此基础上,对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有强烈的愿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第三是心理素质,敏感脆弱患得患失的孩子不适合,这一年中能够以一个非常平和、非常乐观、非常稳定的态度学习,才能保证他最后的成功。

更多人会关心复读后成绩能提高吗?陈凌认为复读是有风险的,成绩能否提高也有风险。高分复读风险性更大,一定要把握好,三思而后行。通过调查,大专线到本二线这一段学生提高的潜力很高,能提高100分。在高考复读的一年中,一般认为有两个"高原期",第一次是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第二次是一摸以后。这两个阶段对孩子很危险,都是孩子经过一段时间学习,精力、体力耗得差不多了,这时如果有明显的提高,孩子会保持他的学习动力,因为孩子本身的自信心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如果成绩没有明显提升,甚至还下降了,可能就放弃努力,或者以一种很消极、被动的态度对待复读,这是很要命的一点。所以,复读最重要的是决心。这一年里艰苦始终是存在的,任何一个阶段放手都会导致前功尽弃。

有人说复读是失败,复读是无奈,复读是一种残酷的选择。其实高考复读是一个人生重大的选择,不可简单地说是高三的重演。这是对人生的一次挑战,自己给自己一次机会,在对复读的前因后果仔细分析之后,不管是否复读,后果如何都可以说是自我的完善。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是应该的,他人可以给与支持和理解,能不能实现这个梦想关键还在自己。

青岛日报 本报记者  刘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