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早上,9点刚过,“跳舞”(网名,一个六年级男孩的母亲),从地铁站出来,按照前一天QQ群里大家的约定,往位于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的教育部走。

QQ群里的通知很详细,时间、集合地点、甚至还有具体的路线图。其实,这条路,她已经很熟悉了。“两年多来,经常到这里。”“跳舞”笑着说。

差不多的时候,“网上游”(网名)也在往教育部赶,她是一个17岁男孩的母亲。她和“跳舞”都是母亲,他们还有另外一个名称“教育公平志愿者”,因为他们的孩子都没有北京市的户口,现在属于“借读生”,虽然有的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借读。

依照现行的制度,他们的孩子也无法在北京参加高考,正在面临着是回到家乡还是坚守北京的煎熬。

有数据显示,目前像“跳舞”、“网上游”这样,全国2.6亿流动人口,5800万留守儿童和2700万随迁子女。

还没有走到教育部门口,“跳舞”就接到了另一位志愿者的短信。

这位志愿者到的比较早,看到了教育部门前异于往常的一幕:正门前停着6辆空着的公交车,两边则是几辆警车一列排开,紧挨着的路口上分布着很多警察,对讲机还不断地响着。

“看到短信的内容,说实话还是有点害怕的”。“跳舞”轻声说。不过她觉得,自己要做的不过是在为包括自己孩子在内的众多随迁子女们要求一个公平的受教育权。

从两年前,就有一批外地户籍儿童的家长开始在为孩子的教育权奔走,他们建立了一个名叫“教育公平”的网站,定期到地铁站口征集签名,公布了一份“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的民间版方案。

一次次的努力,并没有取得想象中的教育部门的回应。

2月6日,他们给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写了一封公开信,并从那天开始每天都派人到教育部信访办递交。

十分钟对话

在这封公开信中,志愿者们再一次强调了解决方案的核心诉求:为所有纳税人提供不分户籍不分贫富不分地位的公平的教育机会,户籍与学籍分开,以学籍为主要条件。

在这封公开信的末尾写道:“为此,我们恳请袁部长在2012年2月23日前,安排时间听取我们作为最直接干系人反映情况,探讨方案制定过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

从2月6日,第一次赴教育部递交公开信之后,这群志愿者开始安排不同的人每天到教育部递交这份公开信。

“我们的QQ上有不同的区,海淀、通州、朝阳都有,就分区来,每次轮着来两三个人,有人递信,有人照相,然后发到微博上面。”“网上游”说。

据她介绍,教育部信访办的工作人员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从此前的呵斥,到后来的熟识,“甚至对方会说,下面该照相了吧,该发微博了吧?”

2月22日,是这批志愿者第十三次到教育部信访办递交公开信。教育部信访办的工作人员接待了家长,并说“明天已经安排了人接待我们”。

像是一部好莱坞大片,此前的诸多情节都是为后来大结局做一个铺垫。2月23日,满怀着期待的志愿者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想看看教育部究竟谁会来。

9点半,“跳舞”来到教育部大院东侧的教育部信访办门口,紧挨着同仁医院的一个院子里。那里已经聚集了将近300多家长,把信访办逼仄的小院子都塞得满满的。

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让家长们选出5名代表,进到信访室内与教育部官员对话。

“我们一共5个人,3个北京的家长,一个上海的家长,还有一个媒体的记者,也是作为学生的家长,到信访办。”“跳舞”说,她是5个代表之一。

进到办公室里,代表们发现办公室里并没有人,再等了几分钟后正在离开之际,教育部的一行三人来到了办公室。

一位自称杨姓的教育部工作人员对代表说了几点:其一,教育部对随迁子女异地参加高考的事情很重视;其二,认为这些志愿者的努力对于解决这个问题,有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其三,教育部正在抓紧时间调研,也在跟各个省市的相关部门在谈。

“春节期间,除了七天休息之外,我们都在忙着这个问题的调研。”这位杨姓工作人员说。

至于袁部长为什么没有来见志愿者,教育部另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自己这个级别并没有收到部里面相关的回复”。

显然,这样的回复,很难令这群满怀希望的志愿者们满意。5名代表明确跟对方表达了自己的诉求:在2012年6月底之前,公布高考改革方案,尽量不要影响到2013年毕业学生的选择;重申以学籍而非户籍,作为升学录取的标准。

双方会见到此不欢而散,此前志愿者代表们拿着的有88253个签名的资料,也没有递交给教育部的代表。

“都是车轱辘话,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很失望。”“网上游”说。整个的会面过程,不过十来分钟,随即教育部官员离去。

门外的志愿者在获悉这个消息之后,并没有散去,在教育部门聚集在一起,三三两两谈论着。

十三封公开信:“异地高考”家长团到访教育部

“网上游”的孩子今年17岁,此前一直在北京的一所知名中学读书,考试排名在班级里总是前几名,北京市级三好生,还是学校的乐团首席,各种奖励“拿到手软”。

然而,由于没有北京市户口,在经历一段痛苦的周折之后甚至短暂的“被辍学”之后,这位母亲决定让孩子去读一所民办学校,准备高考时出国读书。

“孩子自小就在北京读书,老家的教材跟这里也不一样,孩子回去参加考试也不可能有好成绩,留在北京也参加不了高考,我们做家长的真是感觉煎熬。”这位母亲说。

根据教育部现行的政策,《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明确规定,参加高考的学生,只能在其户籍地报考。

由于目前高中教材已实行各省分头确定,且高考试卷也不一致,使得大量城市新移民不得不把孩子留守在户籍地读书。

2007年,全国妇联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这些孩子普遍缺失正常家庭生活,57%以上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我们曾经志愿者里有个人的小孩,今年升高中,因为知道外地户口不能在京参加高考,今年开学一下子就没有动力了,去学校没有呆几天就不去了,觉得没用。”有志愿者表示。

上述全国妇联的调研报告称,这些孩子即使随父母在居住地城市读到初中最终也要回到户籍地读高中和参加高考,由于教材、生活环境甚至语言不通等问题,很多孩子成绩一落千丈,一些孩子过早退学走上社会,甚至形成了“仇视社会的可怕心理”。

为此,近年来一直有公民群体在推动随迁子女异地参加高考的事情。

自2010年3月开始,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上千名家长志愿者自发行动,在集市、广场等公共场所进行社会宣传,争取公众签名,征求意见;同时,还拜访关注教育的名人、学者;组织学者、家长、媒体召开研讨会,并拟订了一份“民间版”的《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

在这份“民间版”方案中,最核心的就是提出了“为所有纳税人提供不分户籍不分贫富不分地位的公平的教育机会,户籍与学籍分开,以学籍为主要条件”的随迁子女高考问题的解决思路。

志愿者更进一步建议,教育部修改2005年联合公安部发布的《关于做好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生报名资格审查工作的通知》,以及在颁布下一年度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时,不再把户籍作为高考报名的限制条件,高考报名资格依据学籍和父母经常居住地的标准认定。

至于什么样的孩子有资格异地参加高考,志愿者也坦承需要一定“门槛”。

“民间版”方案具体的要求:随父母在经常居住地上学,至高中毕业3年以上连续学籍的,高中毕业即可在经常居住地参加高考和录取;北京、上海两地,随父母在经常居住地上学,至高中毕业有连续4年以上学籍的,高中毕业即可在经常居住地参加高考和录取。

对于这样的提议,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教育界专家表示,“这样渐进的推进,并有相应的路线图,是比较理性的解决方案,值得教育政策制定者参考。”

但是,这位专家也表示,解决随迁子女异地高考问题,还涉及到整个户籍制度的调整问题,“并非是教育部一家可以说了算”,要有大的改革动作“可能需要一段时间”。

等不来的改变?

这些志愿者们,可是等不及了。他们的孩子,都在一条充满未知数的求学轨道上滑行,目的地在哪,谁都不清楚。

于是,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了最好的教育政策的关注者与解读人。

“你有没有看到教育部网站上公布的那个新的一年的工作要点?”“跳舞”问道。

在今年的1月20日,教育部制订的《2012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了要“研究制定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这让很多家长感到了曙光就在眼前。

然而,不久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接受新华社的一篇专访,又让这些家长们感到十分失望。

在这篇充满了部门宣传味道的专访中,新华社记者问:“2011年,教育部宣告启动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办法的研究制定工作,目前进展如何?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有何部署?”

袁贵仁则在一方面表示一个由“多方面专家组成的专门工作组”正在深入研究和论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高考等改革涉及的重要问题;与之同时,他也强调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流动人口子女升学问题涉及城市管理、社会保障、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和户籍制度改革等,“情况十分复杂,需要通盘考虑”。

“这个回答,感觉不像是一个部长说的,倒像是一个总理说的话。”有志愿者家长不解地说。

这些志愿者希望教育部的负责人能够回到一个问题:到底我们的孩子能不能等到政策出台的那一天?

“要不你就明确说不可以,我们也死了这份心,直接把孩子送回老家。可你既然说了在调研,就给了我们一个希望,很多家庭都在赌一把,觉得能够在自己孩子高考之前政策出台,可这是在赌孩子的未来。”有志愿者说。

据本报记者了解,有很多上小学六年级、或者是初二、初三的孩子的家长,在获悉教育部相关表达之后,决定把孩子留在北京,期待着政策能够开一道闸门,放自己的孩子过去。

这次妈妈们,将下一步的目标,瞄准了即将在京召开的全国两会。

不久前,他们已经给全国2000多个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用快件寄出了相关的资料,包括“民间版”解决方案、整个过程介绍,相关调研材料等。

“这些委员代表的联系方式,我们都是在网络上一个一个搜索的,甚至在快件里面,把对方回复用的信封都准备好了,那几天大家都很忙。”有志愿者说。

目前,他们已陆续收到一些回应,已有十几位代表、委员给予了回复,有的是通过电话、有的是通过邮件,表示将通过全国两会这个平台将这些孩子家长的声音传达出去。

当天晚上,中国政府网全文刊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通知要求,今后出台有关就业、义务教育、技能培训等政策措施,“不要与户口性质挂钩”。强调要采取有效措施,为其他暂住人口在当地学习、工作、生活提供方便。对造成暂住人口学习、工作、生活不便的有关政策措施要进行一次集中清理,该修改的认真修改,该废止的坚决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