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城八区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朝阳区近几年发展十分迅猛。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老百姓对区域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校建设工程、小学规范化工程、大力引进名校……通过一系列惠及百姓的举措,朝阳区在解决教育公平和均衡上重点发力,形成了兼收并蓄的教育格局,义务教育阶段的优质教育资源聚集明显。2009年,朝阳区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区。

  经费投入四年翻一番

  保障机制


  谈起朝阳区的特点,区教委主任孙其军一连说了好几个“最”:城八区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发展最快、国际化程度最高、流动人口最多……正是因为这些“最”,使朝阳区在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上面临更多挑战。孙其军介绍,作为一个城乡二元结构大区,朝阳区教育基础薄弱,城乡差距较大。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2006年,朝阳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为11.3亿元;2009年,义务教育经费增长到26.5亿元,几年间增加了15.2亿元。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2006-2009年共投入19.4亿元,对农村校实施了规范化建设、安装视频安全网络、校舍安全加固、食堂改造维修、水源设施达标改造等工程,大大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

  朝阳区流动人口子女有9万余名,占全市的1/4。每年区财政投入7500万元,扩大公办学校接收规模、改善办学条件,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户籍学生接受同等教育。

  5所名校落户农村地区

  资源配置


  孙其军坦言,由于地域面积广、学校数量多,朝阳区存在学校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办学条件落后等问题。通过历时三年的初中校建设工程,以及初中校建设完善工程实施,区内初中校办学条件主要项目已全部达到北京市A级标准。正在进行的小学规范化建设中,已有54所小学的办学条件均达到北京市较高标准。力争到2010年底,使全区小学办学条件的主要指标达到新颁《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

  五年来,朝阳区共调整了50所规模较小、办学条件较差、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的学校。采取名校办分校的形式,开办了陈经纶中学分校等优质学校15所,使区内优质中小学由2006年的68所,增加到目前的88所。针对区内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现状,朝阳区已面向全国引进7所省级以上名校,其中有5所均位于农村地区。华侨城黄冈中学位于南磨房乡、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位于太阳宫乡、华中师大一附中位于东风乡、厦门一中位于高碑店乡。此外,东北师大附中也将在农村地区办学。

  “订单”培养农村教师

  队伍建设


  在孙其军看来,农村教师是教师培训的重点。2006年,“农村学校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启动。在这项培训中,所有讲座的题目都是由农村教师“点题”设定,市区教研专家和特级教师围绕教师们在教学中普遍感兴趣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用“订单”的方式给予解答。

  为鼓励教师到农村地区任教。朝阳区制定并出台了校级干部跨校交流、选派优秀中青年后备干部挂职支教等措施。每年都要选拔一批优秀干部,充实到薄弱学校。为农村教师设立工作补贴,每人每月可获得400元。农村骨干教师还可根据不同职称每人每月享受300-800元的补贴,同时,在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等方面,农村教师与城区教师享受同样的推荐比例。

  孙其军介绍,通过政策引导,越来越多的农村教师找到了职业认同感,安心扎根农村。农村教师往城里流动的现象得到遏制,甚至还出现了“逆流”,今年就有27位城区教师主动要求到农村任教。

  “2+1”培养学生文体特长

  培养目标


  孙其军介绍,学生全面发展是朝阳的一大特色。今年初,朝阳区举行了全区校级领导一把手会,全面部署学校美育、艺术、科技教学工作。将全区学校的书记、校长聚集在一起,针对素质教育开专题会,这在全市尚不多见。

  目前全区已累计投入1.13亿元推进校外教育,建立教辅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并在全市率先设立了学生活动专项经费,按照人均170元的标准拨付到位。每年,朝阳区都会举办篮球、游泳、羽毛球、足球、武术、健美操、跳绳、乒乓球、橄榄球、趣味轮滑等十多项全区学生赛事。

  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也促进了学习能力提升。近年来,朝阳区中小学的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都实现了100%。初中学生学业成绩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仅去年一年,该区荣获22项国家级以上奖励,6450多项市级奖励,市级以上获奖数量比上一年增加四倍。

  对话·朝阳教委主任孙其军

  义务教育将实现高位均衡

  记者:近几年的发展,朝阳教育成就斐然。下一步,在教育均衡方面还有什么打算?

  孙其军:教育发展要与区域功能定位适应,与区域发展相协调。今后朝阳教育的发展仍将突出均衡,在大体基本均衡的基础上实现高位均衡,不断扩大优质资源的辐射。

  记者:高位均衡如何实现?

  孙其军:主要通过两个层面来实现。首先是在教育空间布局上,实现城乡统筹,在每个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配置在北京市、国内有影响力的优质品牌学校。扩大现有优质资源的辐射面,区内7所示范校都肩负着优质资源扩充的任务。

  优质资源提升关键还在于队伍建设,我们已依托加拿大皇家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境内外着名高校,构建6大校长培训基地,依托名校长工作室、特级教师工作室,搭设多种成长平台,多渠道促进高层次骨干群体迅速成长。

  记者:国际化区域的定位是否对朝阳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孙其军:确实如此。我们每年选出40名校长到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地进行不少于1年的境外学习,让校长们走出国门,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校长主体都受到国际培训。我们还将继续采取引进全国知名校长,希望所有优质教育资源都能在朝阳区聚集,立足打造一个有利于优秀人才施展,包容、多元的教育环境。

  校园体验

  5月28日,“首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县行”采访团走访了北苑中学,实地感受初中建设工程为农村校带来的变化。

  北苑中学18个专业教室全面开放

  地处朝阳区最北端城乡接合部的北苑中学,曾是一所软、硬件均很落后的农村初中校。

  校长代宝刚对学校过去的情况有一段生动的描述——“风起沙土扬,雨过烂河塘,实验缺仪器,体育无操场”。如今,这里已经是“操场铺塑胶,绿树映楼房,教室专业化,微机进课堂”。

  学校有18个专业教室,同学们可以在里面上书法、美术、劳技等课程。这一切,都得益于北京市初中建设工程的实施。

  培养打工子弟文体特长

  北苑中学设有14个教学班,现有学生近500人,超过90%都是来京务工人员子女。走进学校,你会发现这里的学生特别阳光,看到客人,他们会主动微笑问好。

  北苑中学的老师们非常注重对学生的言传身教,不放弃对任何一个学生的教育,并为学生创造培养艺术特长的条件。学校每个年级都设有美术、民乐特长班,举办了合唱团,学生入校后可自愿报名,不设门槛,从“零基础”开始学习。

  “想一直在学校读下去”

  学生心声


  今年已上初二的张莹莹是学校变化的亲历者,她还记得两年前第一次来北苑中学的情形。“刚来报名时,学校很破,在校园转一圈,我就匆匆跑了。”一个暑假过去,当张莹莹再次来到学校,却被“震撼”了,一座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校园被修整一新。

  更让莹莹觉得新鲜的是,学校有18个专业教室,同学们可以在里面上书法、美术、劳技等课程。随着中考临近,很多外地孩子都面临着回老家高考的命运,谈起今后的学习打算,学生们表现出对学校的留念和不舍,莹莹说:“真希望学校有高中部,这样就能一直在学校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