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个朋友问我孩子说谎话的问题,其缘由是最近其三岁女儿在睡觉前,经常刚拉屎撒尿解决完问题,没有过一会说又要“嘘嘘”,带她去厕所以后,就说“拉不出来”。有时我这朋友就会说孩子“这样骗人是不对的,不能学‘狼来了’里面的小孩”。于是问,这样说是不是有点太上纲上线了,会不会对宝宝造成伤害呀,以及应该怎么说比较好。

从严格意义上的谎言来说,是说话人通过刻意隐瞒或者提供错误信息的方法,提供与其记忆中不符的信息的行为。所以,许多时候谎言并非是真相的反义词,如果在说话人脑中的记忆与他所说的相符,则不称之为谎言。真正的谎言,也就是对其他人有功利或伤害,其前提一定是在于说谎人脑中有与其所说不同的“真相”。

可是许多人对谎言认识是有偏差的,没有说出真相的话,真的未必是谎言的。假若一个人看待孩子说的话,特别是家长和老师,从一个成人社会道德标准来看,只要说的话和实际结果不吻合,往往就认为该孩子是说谎话了。这是因为,孩子由于生理、心理还不成熟,处于发展的阶段,在其学习过程中,必然会犯一些甚至是常识性的错误,比如说“谎”。真正属于有害的社会性谎言,应该是隐藏事实逃避处罚和蓄意说谎以获取利益的。

针对我朋友的情况,看孩子是不是真正的在说谎,不能仅仅只看孩子的结果表现,而是要根据孩子的年龄,以及当时的场景来分析孩子的话。假若就是因为孩子说的并非是事实真相,而说孩子撒谎,就给孩子贴上了一个负面的标签。孩子由于委屈和不解,未来可能真的迎合你的判断而故意撒谎了。所以,想知道孩子是否真的撒谎,就需要了解孩子在什么情况下说谎。

非常有意思的是,无论家长如何教育孩子,他们迟早会说谎,特别是婴幼儿阶段的孩子。因为谎言可分为无意义说谎和有意说谎两类。无意说谎多发生在3岁以下,这是由于孩子认知发展水平较低,逻辑思维欠缺,加上语言能力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想法,导致判别不了事实的真伪虚实,造成无意说谎。到3-4岁以后,孩子进入幼儿园等半开放社会,其说谎通常都是有意识的了。

孩子的无意谎言:

第一,将想象和现实世界混淆。孩子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丰富的想象力正是3-6岁幼儿心智发展的特征之一,有时候经常按照自己想象来说一些事情,但这并不是在说谎。例如孩子没有某个玩具,但自己说有。这是孩子分不清想象的情景和现实之间的界限,把其所想象的东西当成了现实,如果因此而责怪孩子,是很不公平的事情。实际上,孩子第一次有意义的说假话,是孩子成长过程的一个重大进步,是有了想象力的标志。

对于这种将想象和现实世界混淆的“撒谎”,往往是孩子对已知事物进行想象加工的,基本是没有逻辑、不真实的,也是很随意的。所以,家长不仅不应该指责孩子,反过来还应该对孩子进行启发与引导,使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充分地释放。但需要注意的是,对孩子这种“撒谎”也不能不管,要针对性给孩子解释和说明,否则孩子会习惯性地将想象的事物当作现实的事物。

第二,生理原因的“谎言”。对于婴幼儿,其神经发育还不完善,经常会被一些信号所误导,加上对一些小肌肉的控制能力还不足,所以会有一些“虚假”的要求,所以孩子的内部感觉时有错误发生。比如便意和饥饱的控制。若照料孩子的人,经常在旁边督促的话,孩子对这些生理需求信号的处理,更加混乱,导致一些良好的习惯难以养成。

第三,由于认知能力的“谎言”。这类谎言基本都是孩子的认知问题,对事物还不能从本质上进行认识,非常容易把不同物品的属性加到一个物品上,再加上其视角比成人要低得多,所以孩子所观察、体会到的事情,和成人自然不一样,这对成人而言,孩子说的就和幻想的产物一样。当随着孩子的年龄成长,这类话会逐渐减少并消失。

第四,由于健忘而导致的“谎言”。婴幼儿的注意力都不会太集中,很容易被其他东西吸引并立即忘记刚才所发生的事情。当父母问孩子一些问题时,比如刚才是否已经吃过冰激凌了,孩子可能矢口否认。此时父母会以为孩子是在说谎、抵赖,其实这是孩子由于记忆的问题,真的是遗忘了。如果因此责备孩子,孩子会感觉很委屈,不知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

孩子的有意谎言:

第一、希望引起别人注意而说谎。孩子由于能力的问题,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注意,从而来肯定自己的存在。而当家长对孩子忽视较多的时候,无法引起大人的关注时,孩子会采用说谎的方式来达到吸引父母关注和注意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经常发生类似的情况,孩子往往会伴随安全感不足的情况,否则孩子将采取更极端的方式来吸引家长的关注。

另外,在孩子间也存在通过夸大事实的方法,来吸引其他孩子对自己的注意,借此来发展和巩固自己在同伴关系中的地位。如果不是经常性行为,就可以说是孩子之间的“吹牛”行为,是他们的一种想象力游戏,家长可以不必过分关注。所以,对这样的孩子,不必苛求孩子句句一定真话。若孩子经常有类似情况,可能是虚荣心过强,家长需要反思了。

第二,因害怕训斥、打骂而说谎。由于孩子控制欲望能力较差,对后果的判断能力欠佳,常常会因此做出一些不合适的事。有些父母在孩子做“错”事情时,并当孩子讲出真实情况后,家长管教过于严厉,会以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所以,孩子出于恐惧的结果,为了避免受罚挨打而不敢再说真话,特别是这种谎言有过成功经验的时候。比如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不敢对父母说真实成绩,甚至是篡改成绩单。

孩子的这种说谎,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生物本能,也是家长在处理孩子问题不当引起的孩子说谎,说白了就是家长逼的,是一种社会性习得的产物。这也说明父母在情绪化下,会表现出更在乎事情结果本身,而不是孩子诚实的品质。所以,聪明的父母不应该不分原因,就去责备和体罚孩子,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给孩子改正的机会,否则会失去孩子对自己的信任。至于处罚,可以安装事先约定的进行,若没有则从本次开始建立。

第三,父母说谎的“榜样”作用。幼儿模仿性很强,但由于认知不足导致很难安装成人的标准去判断事情的是非,家长在生活中,以为孩子小、许多话听不懂,会经常当着孩子的面泄露了说谎的事实,例如明明还在家里,却在电话中对其朋友说马上就到了。更直接的是,父母的一些许诺而没有兑现。于是,孩子认为父母既然可以说谎,那他们自然也无形中从父母那里学会了说谎。

父母的这些不诚实行为,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降低父母的信任程度。如果家长经常处于“功利”而说谎,孩子就以为父母撒谎是一种应付的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认为撒谎也不是什么大错误,长此以往还会让孩子学会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想诚实都很困难。所以,父母的不当言行,比正确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更有直接的影响和更大的吸引。

第四,受周围人的暗示而说谎。幼儿有时会因受到周围人的暗示,而说一些与事实不符的话,特别是父母采取严厉地二选一式的问话方式。这种强烈的暗示性的提问口气,使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成人身上,而忽视问题本身,在紧张和焦虑中往往按照习惯选择“否定”。比如问“玩具是不是你弄坏的?”。所以,家长应该多使用开放性问题来了解情况。

另外,当父母采用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提问的时候,孩子为了某种理由,或达到自己的目的,也会导致孩子主动性地“说谎”的行为。这里会有两种情况出现,一是家长主动诱导孩子说谎,如孩子被欺负时你问“是他欺负你?”,二是家长主观地替孩子找理由,如孩子不愿走路要你抱,你就问孩子“是不是脚疼了?”,孩子自然是顺水推舟。

第五,期望得到赞赏而说谎。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人过度期望获得别人的赞赏,是其虚荣心和较强的自卑心理导致。孩子和大人一样,也都喜欢听到赞赏,但幼儿和成人略有区别,出于虚荣心和自卑的较少,往往只是希望得到表扬,以满足其成长过程中期望做“好孩子”的心态,这是每个孩子的必经之路。但要和孩子说希望得到别人表扬是对的,但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而不能靠说谎去换取。

对于学龄后的孩子,由于其已进入相对开放的社会,其人际关系远比幼儿园复杂,且在生活上基本都是自己照顾自己了,这样同伴关系就显得极为重要。所以,有些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希望获得同伴羡慕的眼光,就会把希望得到的东西当成已经得到的,或是夸大、炫耀自己拥有的东西。对这种情况,家长要及时进行纠正。

第六,想讨好父母而说谎。孩子对父母是最可信赖的,这使孩子根据家庭中成员的地位情况,讨好“强势”、喜欢“庇护”自己的一方,用编造一些与事实不相符合的谎言,来让家长高兴、躲避管教,或获得奖励和关注。一般情况下,这些谎言都是善意的,可以不刻意关注。只是若学龄前孩子经常这样说,就是其有一点过度社会化了。

第七,为了逃避某些事情而说谎。孩子为了逃避或不愿意做某些事情,用说谎来达到目的。比如孩子要你抱的时候,喜欢说“累了”或是“腿疼”。对孩子说的这类话,与其说谎言,还不如说是借口更恰当一点,也是一种社会性习得的产物。所以,孩子会有这样的感受,很大程度上是其父母逼迫,或者是父母自己认为这些事情也想逃避。

第八,行为性撒谎。这是有明显的目的性,属于比较严重的情况,常伴随偷拿和破坏等不良行为。比较常见的是父母发现孩子有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询问孩子时,孩子为了保有已“获得”的利益或满足,会编造说小朋友送的,或是自己拾到的等。出现这样的问题,根本原因是孩子的物主权不清晰,自我中心感较强,这种撒谎对孩子成长的危害性非常大。

对于行为性撒谎,若被发现了,但父母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纠正,或因顾及自己的颜面而袒护孩子,都会助长孩子的这种行为。否则的话,放任孩子这种行为,会使孩子进一步恶化,并影响孩子自我意识以及性格的健康发展。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父母曾经当着孩子的面,做过类似的事情,想让孩子改正是非常困难的,也会遭到抵触。

第九,为了自己的愿望而说谎。这和孩子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发展尚不完善有关,多是压力较大、安全感缺失的孩子容易出现,他们由于各种原因,对自己目前的状态不满意,希望有一种更好的环境和生活,也就是说把希望得到的东西当成已经得到的。比如家长经常责骂孩子,而孩子就可能对外人说他的父母非常温柔、和蔼。

根据上面对孩子撒谎原因的分析,面对孩子的各种谎言,不要先想着责备和处罚,而是要仔细分析是什么样的谎言,并鼓励孩子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对无意的谎言,可以不必在意,只要稍加引导就可以了。如果孩子是一种有意的说谎,则父母应该理解孩子犯错误的动机,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和愿望,给孩子主动承认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假设父母对孩子的谎言只知道打骂的话,下次孩子说谎时会学得更巧妙。

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的是,对付孩子的谎言,不能以谎言来应对谎言。比如最常见的父母说法是,“说谎的孩子的鼻子会长”,或“再说谎就不要你了”,或“再说谎就把你舌头剪了”,这些用谎言来教导孩子不要撒谎,不仅没有任何作用,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教导孩子去撒谎。别以为孩子不明白,在孩子下次说谎,而父母说的惩罚一个都没有实现,你认为孩子会如何想和如何做?

说了半天回到最初的问题,我朋友是有点过了,就是生气也不能吓唬孩子的。从生理角度看,孩子刚拉完又有便意,是较正常的,也是孩子还不能完全自我控制排泄的表现。孩子可能会根据成人的反应,把此当成一种游戏,比较好的做法是随着孩子,就当没有发生。比较麻烦的是,若是孩子安全感不足,可能就是寻求关注的表现,需要结合孩子其他表现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