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党和不喝咖啡的人,完全就是两个世界的人。同理,去星巴克喝几十块1杯咖啡的人,和在家喝几块钱速溶、挂耳的人,也是两个世界的人。

 

 

速溶、挂耳党对星巴克党最大的质疑,莫过于“几十块1杯咖啡真的值吗?”至于英大我嘛,作为一个典型的工薪阶层,去评判一个东西“值不值”,当然应该把它和工作结合起来看,也就是:你愿意为这个东西工作多久?

 

如果说,我愿意为这杯咖啡工作1小时,而这杯咖啡35块钱,我一周工作7天,平均每天工作8小时(不加班的话)那么,我一天的收入应该是280元,月薪到手应该是6160元,折合成税前月薪大概7500元。而我并不想为1杯咖啡工作1小时,所以,如果我的月薪是7500元,我会觉得买星巴克不值得。

 

 

为了1杯咖啡,我只愿意工作10分钟,所以为了喝一杯35块钱的星巴克,我的税前月薪起码得有4万。Oops~ 星巴克再见~

 

好,那么问题来了,不管是从绝对金额算,还是从工作时间算,为什么有的人愿意接受星巴克的定价,还有的人不愿意接受星巴克的定价?这牵扯到这样一个概念: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

 

我们第一次购买一样东西的价格,通常会变成这种东西在我们心目中的锚点价格,我们以后购买同类东西的时候都会以它作为参考。不过,星巴克的现象可能比这更麻烦一点,因为有些本来喝几块钱咖啡的人,后来也入坑了。这牵扯到了另一个效应:自我羊群效应(self herd effect)

 

 

一开始,这个人可能是为了想体验星巴克主打的“氛围”和“文化”而去尝试了一次,这可能只是一次冲动消费。但是,人们都会不断在心里把自己做过的事情合理化,换句话说就是要说服自己“我这么做是对的”;于是,这个人以后再去星巴克的可能性就比以前要高了,而如果他继续去的话,就会在这个重复的过程中越来越觉得这个决策是合理的;这就是自我羊群效应。这么久而久之,他对咖啡这个东西的锚点价格就变了。

 

OK,来讲一讲今天的词 anchor。当它作名词的时候,它指的是船的锚;同时也能指新闻节目的主播

 

而作动词的时候,它表示“抛锚”、“锚定”;同时也能指“主持节目”

 

那么,我们来造个句子吧~

Anchoring makes you feel safe, but it also makes your situation stagnant .
驻足会让你觉得安全,但它也让你陷入停滞。